|
重慶合川:奮力建設宜居之城,加快打造美麗合川重慶合川:奮力建設宜居之城,加快打造美麗合川 二維碼
2
![]() 天生麗質的宜居江城(供圖 / 合川區委宣傳部) 合川區(以下簡稱“合川”)地處重慶市西北部,因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而得名。全區轄區面積2344平方千米,轄30個鎮街,常住人口123.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0.2萬人,城鎮化率65%。 近年來,合川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力落實“一尊重、五統籌”要求,堅持高水平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治理,努力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先后獲評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區、全國文明城區。 緊扣民生為大 打造宜居福城 合川認真踐行“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理念,緊扣宜居安居需求,將其有機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切實增強城市宜居性,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 ![]()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愜意的晨練 (供圖 / 合川區委宣傳部) 實施科學規劃引領行動。堅持把規劃先行貫穿于城市發展全過程,著力發揮規劃戰略引領和剛性管控作用。按照“區域中心城、省域副中心”標準,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經濟發展,合理布局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編制實施國土空間、城市更新、綜合交通、文化旅游等重點規劃,加強城市主要功能區塊、主要建筑物、主要景觀設計,強化規劃執行監管,持續優化城市大格局、提升城市好品質、展現城市好風貌。 實施城市更新提質行動。常態開展“城市體檢”,科學制定、滾動實施城市更新三年計劃。2022年以來,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23萬平方米;大力推進智慧小區建設,持續推進水、電、氣、路、信“城市生命線”建設,全面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著力保障城市能源供應穩定性和可靠性,5G基站覆蓋城鄉全域。 實施住房供給保障行動。堅持房住不炒,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一體推動房地產開發、保障性房屋供給、房屋租賃市場培育,探索存量公共租賃住房轉為共有產權住房試點,持續完善住房供給保障體系,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1.8平方米。 實施公共服務優化行動。堅持增強城市內部布局合理性,強化城市功能配套,著力推進職住平衡、園城融合、產城融合,公共資源布局更加合理。近兩年新改建中小學(幼兒園)12所、新增學位5500余個,區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甲”醫院,體育中心、圖書館、美術館建成投用,服務合川、輻射川渝的區域性公共服務中心正在形成。 實施城市環境提升行動。提升城市生態環境,推進三江六岸綜合治理,完成城區黑臭水體整治,三江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每年300天以上,城市綠地率達到43.7%。改善城市市容市貌,大力推進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全面強化市政設施管護,持續整治違法搭建等城市頑疾。推動城市綠色轉型,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72.5%。 傳承歷史文脈 打造文化名城 合川堅定文化自信,注重文化傳承、推動歷史延續、提升城市內涵,全面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延續城市文脈,做到以文化人,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編制實施《重慶市合川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2—2035年)》,全面挖掘軍事文化、抗戰文化、理學文化、龍舟文化等歷史文化深刻內涵,深入提煉張柬之、周敦頤、于成龍、陶行知、盧作孚等杰出人物人文精神,統籌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傳統村落民居保護利用,推動歷史文化嵌入城市發展各領域、融入城市更新全過程,努力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年來,重點打造了“一城兩人”城市文化名片。 ![]() 釣魚城古戰場遺址(供圖 / 合川區文化旅游委) 精心打造釣魚城文化名片。同步推進釣魚城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和釣魚城遺址申遺,全面啟動釣魚城歷史博物館建設,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努力把釣魚城打造成重慶旅游業的一顆明珠。 精心打造陶行知文化名片。認真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成功創建重慶陶行知研究院,完成陶行知紀念館、育才學校舊址保護修繕,加快推進陶行知紅色美麗村莊建設。 精心打造盧作孚文化名片。傳承盧作孚“革命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精神,開工建設盧作孚歷史文化街區,完成盧作孚祖屋、故居保護修繕。 合川在推進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大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拓展全國文明城區建設成果,扎實開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全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升。 依托三江稟賦 打造美麗江城 合川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充分發揮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環繞優勢,用心用力做足“水”文章,著力打造“城在江中生、江在城中流”“江城相融、和諧共生”的獨特城市風貌。 ![]() 重慶市七運會主場館——合川區體育中心 (供圖 / 合川區委宣傳部) 堅持“以江塑城”。以水為視角審視城市風貌。堅持整體謀劃、組團推進、擁江發展,注重城市形態與色彩和諧性,突出天際線與山脊線、水岸線相協調,統籌規劃、系統設計,優化提升“三江六岸”濱水岸線品質,讓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與現代城市渾然一體,形成顯山露水、山水交融、富有立體感的自然山水格局,促進“山、水、城、人”和諧相融,彰顯山水城市獨特氣質。 堅持“以江美城”。以水為紐帶扮靚城市顏值。堅持以自然為美,以兩江匯、沱灣區、湖庫汊等為重點,將水、灘、岸一體打造濱江公園、生態河道、人文景觀,建設沿江沿河濕地公園、城市景觀,增加城市綠地,拓展森林康養、溫泉康養,完善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湖光山色的國家級城市型濕地公園。建成東津沱濱江公園、趙家渡水生態公園、花灘濱江市政公園等20余個親水休閑公園,三江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掛牌。 堅持“以江興城”。以水為平臺推動產業業態升級。深度打造“三江游”旅游品牌,堅持每年舉辦中華龍舟大賽、重慶市龍舟公開賽等水上體育賽事,高標準培育水上運動、表演、培訓、休閑、娛樂等產業鏈條,不斷豐富水岸和水上旅游業態,讓游客快樂體驗“水上游、水上賽、水上品、水上賞”。 把握時代脈搏 打造活力新城 合川緊扣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重慶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兩大定位,傾力打造成渝地區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全面賦予城市發展新的內涵、新的動力。 ![]() 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北向樞紐(供圖 / 合川區委宣傳部) 提升城市創新力。依托6所在合高校13萬師生人才智力優勢,加快高端創新資源集聚,深化產教融合和校地合作,務實打造環高校創新創業生態圈,做好城市發展的“后半篇”文章,推動高校成為合川城市發展的新引擎。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企業116家、高新技術企業197家、科技型企業 1508家,推進建設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進高端創新人才,創新要素不斷疊加,持續為城市發展賦能。 提升城市開放度。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著力貫通開放大通道、夯實開放大平臺、提升開放大環境,基本建成“高鐵雙通道、鐵路公交化、進出全高速、航道千噸級”綜合交通網絡,規劃建設中的渭沱國家級物流園、國家級高新區成為城市重要組團和開放高地,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城市開放能級不斷提升。 提升城市煙火氣。牢固樹立“城市和經濟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理念,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文化旅游業,特別是緊扣民生需求,大力發展城區商貿服務業,精心打造文峰古街、拾光天街、財富廣場商業綜合體,鼓勵發展以“夜味、夜養、夜賞、夜玩、夜購”為主的夜市經濟,既增加了城市煙火氣,又匯聚了城市人氣、商氣。 提升城市智能化。以數字重慶建設為牽引,加快推進城市數字化改革,建成投用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141”基層智治體系,全面建立“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監督評價、復盤改進”的城市治理閉環工作體系,城市“設施運行、社會治理、應急動員、文明創建、生態景觀、生產生活服務”實現“一屏智管”,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大幅提高。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最近召開的合川區委十五屆七次全會提出,要迭代打造“成渝中部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北向樞紐、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嘉陵江流域生態宜居之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奮力推動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再上新臺階。 原文見《城鄉建設》2024年第19期40-45頁 ![]() ![]() ![]()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