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

 二維碼 3

來      源 | 宏觀報告


本文字數:4346

閱讀時間:23分鐘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是一份旨在提升城市安全韌性和推動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政府文件。該文件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于2024年11月26日發布,其核心目標是通過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手段,構建具有強大適應性和快速恢復能力的韌性城市。


圖片
圖片
主要內容與目標
圖片
圖片
  1. 目標設定

    • 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形成可復制的經驗。

    • 到2030年,顯著提升城市安全韌性,建成一批高水平韌性城市。

  2. 重點任務

    • 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對供水、排水、供電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安全隱患預警和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推進“5G+車聯網”發展,提升車路協同水平,滿足智能交通需求。

    • 智慧住區發展和數字家庭建設: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

    • 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加強科技引領和人才培養,創新體制機制,保障網絡和數據安全。

  3. 創新體制機制

    • 探索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運作機制和商業模式,創新完善投融資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推動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 加強數據資源的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共享利用,防止數據壁壘的形成。

圖片
圖片
實施策略
圖片
圖片
  1. 組織領導

    • 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力戒形式主義。

    • 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加強指導和總結評估,及時協調解決突出問題。

  2. 科技引領和人才培養

    • 組織開展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技術。

    •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培養具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圖片
圖片
韌性城市建設的意義
圖片
圖片

韌性城市建設不僅涉及基礎設施的物理改造,還包括提升城市的管理韌性、空間韌性和經濟韌性。通過構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體系,持續提升城市設施的韌性,確保城市在面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時能夠快速恢復和適應。

該意見強調了在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要以科技創新和數字賦能為驅動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深度融合,從而實現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哪些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

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的協同發展,建設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設施融合感知體系,推進5G+車聯網發展,提升車路協同水平,滿足智能交通需求。

  2. 數字家庭建設: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系統平臺和家居產品的互聯互通,開展數字家庭建設。

  3. 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搭建完善的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推進城市運行管理服務“一網統管”,以提高城市治理效率。

  4. 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對供水、供熱、燃氣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和智能管理,提升城市安全與效率。

  5. 智慧社區建設: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6. 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提高建筑行業的智能化水平。

  7.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通過統籌推進基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城市基礎設施改造,讓現代信息技術進家庭、進樓宇、進社區,建設數字家庭、智慧社區、智慧城市。

  8. 5G網絡覆蓋與應用:北京市已建成大量5G基站,并實現了全城1毫秒時延圈,推動數字技術在智慧城市和民生領域的推廣。

  9. 交通基礎設施:中國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加速完善,包括鐵路、高速公路、農村公路、機場、航線、內河航道和郵政快遞網點等。

  10. 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數據中心規模達到590萬標準機架,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加快構建。




如何具體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

具體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全面推進CIM平臺建設:CIM(城市信息模型)平臺是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通過建設CIM基礎平臺,推進重點領域“CIM+”應用,并開展區域級CIM應用試點,可以實現對各類市政基礎設施數據的管理、查詢、統計、分析等功能。

  2. 智能化改造老舊市政設施:針對道路橋梁、供水、熱力、燃氣、公交、公共停車場等老舊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智能化建造和改造。例如,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智能化建設,加強對綜合管廊的信息采集及綜合應用,構建適合城市快速發展的安全、高效、智慧的地下管網系統。

  3. 智慧水務試點:積極開展智慧水務試點,推進城市水廠和管網信息化建設與改造,構建水務系統感知物聯網,提升城市水務系統的運行管理水平。

  4. 智慧路網和軌道交通:重點推進智慧路網和軌道交通的智能化建設。例如,重慶計劃推進大渡口區鋼花支路拓寬改造工程和渝中區雷家坡立交等道路項目,以及軌道交通24號線城軌綠智融合關鍵技術示范項目。

  5. 智能網聯汽車基礎設施: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感知設施建設,打造車路協同一體化運行平臺,推動山地城市開放道路車路協同典型場景示范。

  6. 智慧停車和排水系統:推動智能立體停車及相關技術應用,推動物聯感知技術在城市排水監測中的應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的智能化水平。

  7. 綜合運用新技術:綜合運用GIS(地理信息系統)、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開發實施瓶裝燃氣經營配送安全監管平臺和海綿城市建設監測系統,大力推進燃氣管網智能化改造和海綿示范公園建設。

  8. 建立全面感知和智能處理體系:因地制宜有序推動建立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處理、精準決策的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管理與監管體系。加強智慧水務、園林綠化、燃氣熱力等專業領域管理監測、養護系統、公眾服務系統研發和應用示范。

  9. 推動供電服務向“供電+能效服務”延伸:積極拓展綜合能源服務、大數據運營等新業務領域,探索能源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

  10. 智慧地下管線綜合運營維護信息化升級:逐步實現地下管線各項運維參數信息的采集、實時監測、自動預警和智能處置。




“5G+車聯網”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中的應用案例有哪些?

“5G+車聯網”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中的應用案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智慧公交和無人車輛:在多個城市,如南京和濟南,5G技術被用于智慧公交系統和無人車輛的運行。例如,南京部署了96個5G基站,實現了16平方公里范圍內的5G網絡信號全覆蓋,支持自動駕駛車輛的實時動靜態數據監管。此外,濟南市通過建設智能網聯充電設施和車路協同示范,推動智慧公交的發展。

  2. 車路協同和智能交通管理:5G技術與車路協同技術結合,提升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例如,中國移動開發了“3-1-N”車路協同解決方案,通過5G專網、高精度定位網和車路協同網,實現了園區網聯自動駕駛、5G道路測試場、智能網聯安全監控等場景應用。此外,天津海教園等示范區利用5G與AI的融合感知系統,打造了統一運營平臺和車路協同平臺。

  3. 智慧交管和市政設施數字化管理:在雄安新區、南京等地,5G技術被用于智慧交管和市政設施數字化管理。例如,南京的試點區域已經實現了無人小巴、無人出租車、精準公交等智慧出行場景的應用。

  4. 高精度定位和遠程駕駛:5G技術結合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統,為車輛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務。中國移動的車聯網前裝連接凈增729萬個,累計達到5791萬個,展示了5G+北斗高精度定位調用的廣泛應用。




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是如何構建的?

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構建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

  1. 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政府資金在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起到引導和帶動作用,通過創新政府資金投入模式,利用基金聯動機制,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同時,完善各級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暢通社會資本進入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渠道。

  2. 拓寬融資渠道:采用多種融資模式,如“建設-經營-轉讓”(BOT)、資產證券化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確保資金的穩定供應。此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

  3. 金融信貸投入模式創新:針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專業性強、風險高等特點,引導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產品創新,提供全產業鏈金融服務。例如,浙江地區金融機構通過創新差異化金融服務,有效解決新基建企業融資問題。

  4. 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通過公私合營(PPP)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同承擔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項目的效率和質量。此外,鼓勵企業合作共建,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支持地方產業引導基金投資新基建的數字產業和項目。

  5. 政策引導與激勵機制: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并鼓勵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強化政策引導。同時,培育可持續的投資收益閉環,推動新型基礎設施與配套產業協同發展,發揮其“乘數效應”和“裂變功能”。




韌性城市建設中,如何有效防止數據壁壘的形成?

在韌性城市建設中,有效防止數據壁壘的形成需要采取一系列綜合措施,以確保數據共享、協同治理和智能化應用的實現。以下是具體策略:

  1. 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打破部門之間和區域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和協同聯動。例如,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整合氣象、應急管理、交通、衛生等部門的數據資源,使各部門在風險應對中能夠迅速獲取全面準確的信息,協同制定和執行防控措施。

  2. 強化部門協同與信息整合:構建“城市大腦”中樞系統,促進信息整合與數據共享,建立統一的信息分撥平臺,加強公共信息數據庫建設,完善數據信息系統的建設和管理制度,實現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

  3. 完善標準體系:建立健全信息數據庫的技術路徑、協議模板、標準體系、制度規范等,確保數據聯通無障礙、信息共享無壁壘。制定信息安全標準體系,明確數據公開范圍和標準。

  4. 推進數據整合與智能化應用:打造跨部門協同的信息共享平臺,規范多種平臺信息互通管理,保障信息準確性和時效性,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探索編織統一的城市社會治理信息網,減輕基層負擔,提升服務效率。

  5. 創新數據要素供給方式:細化城市地下管線等數據共享規定,探索建立支撐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數據共享、交換、協作和開放模式。加強數據資源在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之間的共享利用,以夯實城市建設運營治理的數字化基礎。

  6. 加強網絡與數據安全保護管理:采用加密技術、訪問控制等手段,加強數據安全管理,筑牢安全防線,確保風險數據的采集、存儲、傳輸和使用符合法律法規和隱私保護要求,保障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7. 推動全域數字化轉型:根據《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構建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破除數據壁壘,打通數據共享和流通利用堵點,確保政策連貫性和執行力。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