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福建:堅持、傳承、人本、求是,深入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福建實踐

守住根脈,讓傳統村落煥發更強“生命力

 二維碼 1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傳統村落,對傳統村落保護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本哂谐砂偕锨隁v史的傳統村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

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召開了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推進會,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總結工作成效,交流經驗做法,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努力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邁上新臺階。為不斷提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水平,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進一步推動活化利用、進一步突出文化傳承、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建筑雜志社新媒體中心特刊發福建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江西婺源縣、福建屏南縣、四川鄉城縣、內蒙古額爾古納市等6個地方在會上交流的具體做法和經驗,供各地參考和借鑒。

圖片

風火墻



圖片

傳統村落不僅是我國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基因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只有把傳統村落保護好、建設好,才能留住根本、守住魂魄,才能望山見水、記住鄉愁,才能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知所何來、思所將往、方明所去。

福建省現有傳統村落1193個,數量位列全國第六,平均每12個村落就有一個傳統村落。八閩大地多山多河的地勢造就了特色鮮明的三大世界級文化遺產村落群:閩西南福建土樓村落群、閩東北木拱廊橋村落群、閩南紅磚建筑村落群。各地民居門楣上的“九牧流芳”“清河衍派”昭告子孫家族血脈;節慶之際的“游神”“儺舞”祈求先祖護佑,楹聯上的“家慶”“國恩”傳遞家國情懷。對于先人的敬畏、故土的思念,使得保護家園、傳承習俗成為福建人民血脈中的自覺。

最寶貴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多次深入傳統村落,在世遺土樓、海島石屋、紅磚僑厝等地,留下許多保護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指示。1991年3月,他在福州三坊七巷召開的文物工作現場辦公會上講到“評價一個制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歷史、文化的態度”,時至今日,仍如同黃鐘大呂,令人警醒,更加心生敬畏、須臾不敢懈怠。

堅持:久久為功,馳而不息

體現在立法方面。最好的堅持就是把正確的理念和經過實踐檢驗的好做法固化下來,上升為法律。2017年,福建頒布了《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率先將傳統村落納入立法體系;2021年,頒布了《福建省傳統風貌建筑保護條例》,率先將傳統風貌建筑納入保護范疇;2023年,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古厝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的決議》,對傳統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與此同時,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上述“二條例一決議”基礎上,先后出臺了近20個法規性文件,為福建省傳統村落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還定期組織開展執法檢查、滿意度測評,推動依法保護得到有效落實。

圖片

古巷道



體現在傳統村落的持續提升改造方面。2014年起,福建省每年統一組織實施一批傳統村落重點改善提升項目,聚焦村落基礎設施完善、公共空間打造、歷史建筑修繕,引導活化利用等工作,至今已堅持11年。從2020年起,將上述重點改善提升項目,納入福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中,至今已堅持5年。

體現在省級財政真金白銀的持續投入。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資金問題。福建省在用好住房城鄉建設部扶持資金的同時,相應配套省級財政支持。自2014年起,省級財政平均每年投入2億~3億元用于傳統村落及其歷史建筑的保護工作,至今已堅持11年。累計投入20多億元支持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扶持了50條街區、385個鎮村的改善提升,以及1750棟歷史建筑的修繕維護和活化利用,有力帶動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撬動資金投入達500多億元,有效緩解資金不足問題。

傳承:與時俱進,熠熠生輝

注重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全省1193個傳統村落,90%以上已完成規劃編制,其余正在抓緊推進。在規劃中,注重保護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傳承傳統文化,同時全力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確保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原生景觀和本土文化特色。

圖片

永泰縣嵩口鎮中山村



注重建設當中的統規自建。大自然的美在于生物的千姿百態,村落的美恰在于統一風貌下的姿態萬千。福建省推動形成“保護規劃+建筑圖集”二級管控機制,編制地域建筑風貌特征圖集,培育認定傳統工匠,使各地區傳統村落風貌統一但個體形態又和而不同,力爭做到統規自建,保持特色。

注重非物質文化的挖掘和保護。積極開展全省地域文化資源普查整理工作,梳理出華僑文化、閩臺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村落,形成差異化的保護實踐。注重“非遺”傳承,福建省有國家級“非遺”145項、省級“非遺”705項。在傳統村落保護中注重民俗節慶活動策劃、“非遺”項目展演等,確保文化的生生不息。

人本:黨建引領,團隊支撐

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全面建立由基層黨組織、村委會、村民會議、村務監督委員會等組成的村民自治組織體系,探索出“黨建引領+帶頭人領銜+村民共治+制度保障”的共建共治福建實踐。

圖片

閩北地區現有最古老的水上載運工具——竹排



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不斷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通過成立片區黨委,推行黨員古厝長、古街長、古樹長“三長”制度等方式,提升傳統村落管理水平。

發揮帶頭人領銜作用。聘請熟悉農村、熱愛農村的鄉賢、專家等作為鄉建帶頭人。全省552個中國傳統村落鄉賢回歸7278人,平均每村13人;新村民18561人,平均每村33人,實現村財增長和村民增收,逐步呈現“留人見物有生活”的良好局面。

發揮好專業團隊的支撐作用。立足兩岸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兩個大局,創新開展“閩臺鄉建鄉創”項目,首創全過程輔導服務模式、兩岸建筑師聯合駐村模式、產學研合作模式和“以臺引臺”模式,引進152支臺灣建筑師和文創團隊,567位臺灣專才,深入到全省93%的縣(市、區)陪護鄉村。他們駐村傾聽村民心聲、感受鄉音鄉情、賡續傳承福建祖地文化,開展微改造、微整治,打造公共空間、塑造地域特色,對既有農房進行適老化、宜居化、民宿化改造,建設有溫度的和美鄉村。7年來,省級財政共計安排4.65億元,支持444個閩臺鄉建鄉創合作項目、6個樣板縣、23個樣板集鎮、23個樣板村,探索出一條以閩臺融合促鄉村振興之路。

求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

保護利用上注重因地制宜。創新老屋修繕機制,首創“工料法”,實施工料分離,由村委會自行購料、聘請工匠、組織施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節約修繕成本。創新老屋活用機制,推行“運營前置,主體參與”,修繕前確定運營主體,全程參與修繕改造,確保修后即用,以用促保。

圖片

壟口厝



要素流轉上注重平臺支撐。創新老屋流轉機制,搭建“傳統建筑海峽租養平臺”,建立村集體向村民收儲老屋、新村民向村集體租用的工作機制,解決雙方后顧之憂。

產業發展上注重聚焦和差異化。注重在地優勢資源挖掘,培植村落特色產業,促進村財增收,激發村落內生動力。以福安市潭頭鎮南巖村為例,自2019年成立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作為村莊集體經營管理發展平臺,挖掘紅色文化、古村落文化、農耕文化,孕育出研學、文創等新業態,3年共盈利250萬元。

集中連片上注重品牌示范。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有6個縣(區)納入國家級示范縣,是全國獲示范縣最多的省份之一。前2批的4個示范縣,聚焦“人才聯動、產業聯合、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積極創新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起到了示范效應。

福建將努力構建保護與發展并重的長效機制,讓傳統村落能夠煥發新生、永續發展,更好地留住歷史記憶、傳承文化傳統、守護精神家園。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