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福建三明:風展紅旗,如畫三明,引領山地河谷城市“吐納自如”的生態革命

福建三明:風展紅旗,如畫三明,引領山地河谷城市“吐納自如”的生態革命

 二維碼 10
2023年5月,福建省三明市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兩年來,三明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綿城市重要論述,圍繞“南方山地河谷型海綿示范城市”總體目標,補齊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和排水防澇兩個生態基礎設施短板,構建“城邊山水+城區雨水+濱江洪水”海綿三水調節帶,打造4片典型海綿示范區。目前,三明市主城區80.83%區段防洪標準達30年一遇降雨、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達40.91%、再生水利用達135.72萬噸、內澇防治有效應對10年一遇降雨、污水集中收集率達60.92%、污水處理廠進水BOD平均濃度達104.44毫克/升、群眾滿意度高達95.3%

圖片

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后的群二社區一景

堅持生態引領、立足地域特色,打造示范片區引領全域發展
三明市圍繞解決“山水、雨水、洪水”等“三水”疊加內澇問題,建立“上攔、中疏、下排、外擋”的防洪排澇總體布局,全面提升城區的防洪排澇能力。結合山地城市的特色及山水格局,協同打造列東貴溪洋洪澇同治示范區、城關富興堡污澇同治示范區、“生態新城康養宜居+海綿示范區”、“東門古街歷史文化街區+海綿示范區”4種類型,開展海綿城市示范重點片區建設,可覆蓋城區34.2平方公里的面積,進而引領全域的海綿城市建設。
一是列東貴溪洋洪澇同治示范區重點利用湖體的調蓄空間削減并滯蓄山水,構建雨水蓄排體系,同時針對老城區建設密度大、多采用合流制排水等問題,充分利用坡度大的特點,重構地表排水系統,并串聯城區沿街綠色調蓄空間,充分利用綠地的蓄滯凈作用,從而提升城區排水能力、消除內澇點并凈化初期雨水。二是城關富興堡污澇同治示范區重點通過山谷攔蓄等措施,延緩山水進城,削減洪峰,利用山谷及行泄通道滯蓄雨水,通過源頭設施串聯排水系統,同時通過新建排水管網及實施混接、錯接改造等,提升污水收集效能。三是“生態新城康養宜居+海綿示范區”依托新建片區的優勢,建設高標準海綿片區,以如意湖體、林業溪等大海綿體為依托,通過源頭項目收集客水,與周邊地塊構成匯水網絡,形成以目標為導向的系統性海綿城市新區建設示范區。四是“東門古街歷史文化街區+海綿示范區”充分依托歷史文化優勢,將歷史文化有機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海綿”工程,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講好海綿故事,打造為獨具特色的海綿示范區。
堅持內外聯動、總結示范經驗,打造三明特色建設模式
一是組織保障機制建設。為了更好地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區建設,三明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雙組長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在城管局設立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二是法治法規護航。三明市出臺《三明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三明市海綿城市建設資金管理辦法》等地方規章,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法律約束,提升海綿建設管理水平。三是技術創新與標準輸出。三明市先后完成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海綿城市建設系統化實施方案,修編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修編和海綿城市建設控制性詳細規劃等海綿城市建設規劃,構建完整的海綿城市頂層設計體系,為三明市海綿建設保駕護航。
此外,三明市還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修編《三明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三明市海綿城市施工圖設計導則及審查要點》等一系列技術導則,形成了屬地化特征鮮明的標準規范體系,完成“三明主城區利用山谷蓄滯措施提升城市防洪能力”等3個課題研究,為三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補齊短板,讓海綿城市造福人民
三明市利用海綿城市建設契機優先解決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秩序影響較大的問題,如內澇積水、水環境污染等問題,提出解決策略,讓人民群眾真正有獲得感。一是推進東新五路及東乾路片區排澇泵站及配套管網工程、三明市三元區沿山小區內澇防治工程等項目建設,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做到居民出行“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二是推進貴溪洋濕地公園海綿化提升改造工程、如意湖生態濕地公園提升改造工程等公園綠道建設,增加市民休閑娛樂空間,激發周邊地塊價值潛力;三是推進群二社區海綿公園提升改造、東安新村海綿化提升改造工程等老舊小區改造,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四是推進碧桂園路延伸段道路改造工程、東乾二路海綿改造工程等道路工程,補齊市政短板,完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五是推進生態新城林業溪安全生態水系建設項目、大源溪水系提升改造工程,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障沿河兩岸居民不受洪水危害。
下一步,三明市將持續深入學習海綿城市建設內涵,久久為功,全力打造具有三明特色的山地河谷型海綿城市示范城市,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模式,為全國山地河谷型海綿城市建設作出三明貢獻。

圖片

圖片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