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廣東無障礙設施建設提速:從“有”到“優”的民生新篇章

廣東無障礙設施建設提速:從“有”到“優”的民生新篇章

 二維碼 6

在春風拂面的南粵大地,一場關乎民生的無聲變革正在悄然展開。近日,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省殘聯、省民政廳發布《2025年廣東省無障礙設施建設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以實際行動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并對接住房城鄉建設部的最新政策部署。這不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張承諾書——讓每一位行動不便的居民都能在這片土地上自由行走、安心生活。


政策風向:國家和地方的雙重共鳴


無障礙設施建設早已不是簡單的“硬件升級”,而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一環。2023年出臺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為全國鋪開了一張法治藍圖,要求各地將無障礙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每一個細節。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在近期明確提出,要以“精細化、智能化”為抓手,推動城市公共空間的無障礙改造。廣東的《要點》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既是對標國家戰略,又結合本地實際,提出了從制度完善到項目落地的全方位規劃。


“我們要讓無障礙設施不僅‘有’,更要‘優’。”一位參與文件起草的人員透露,《要點》背后是對標的是廣東城鎮人居環境的整體提升計劃,目標直指公共建筑、城市道路、公園廣場等重點領域。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改進,更是對社會公平的深刻回應。


深圳筆架山公園無障天橋


廣東實踐:從試點到樣板的創新探索


《要點》亮點頻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試點先行、示范帶動”的策略。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四市被選為首批無障礙設施專項體檢試點城市,將探索建立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并推動體檢成果轉化為實際改造項目。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做法,既務實又大膽,旨在為全省乃至全國積累可復制的經驗。


與此同時,廣東還計劃年內打造多個“十分鐘無障礙生活圈”樣板區。以廣州和深圳為先鋒,這些區域將以居住區為中心,圍繞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需求,優化出行、就醫、購物、休閑等場景的無障礙設施。試想一位坐輪椅的老人,從家門口到公園散步,再到社區醫院拿藥,全程無需他人攙扶——這樣的愿景正在逐步照進現實。


民生細節:從公園到居家的適老化升級


文件特別提到,2025年廣東將完成約500座城市公園的無障礙及適老化改造。這項任務被納入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顯示出政府對民生細節的高度重視。不僅如此,居家無障礙改造也被提上日程,養老服務機構的設施升級也在同步推進。這些舉措直擊老年人、殘疾人日常生活的痛點,展現了政策溫度。


“以前去公園,臺階多,輪椅根本上不去。現在聽說要改造成無障礙的,我特別期待。”家住廣州天河區的退休老人李阿姨說道。這樣的聲音,在廣東城鄉的角落里并不鮮見。


保障落地:技術與監督雙輪驅動


理想很豐滿,落地需扎實。《要點》為此設計了多重保障機制。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將聯合省殘聯、民政廳制定無障礙專項規劃、施工圖設計審查要點和建設技術指南,確保無障礙設施與主體工程“五同步”——同步規劃、設計、施工、驗收、交付環節一個不落。此外,全省范圍內的專項抽查和地方自查整改也將雙管齊下,督促項目高質量完成。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眾參與的引入。通過普法宣傳、助殘日和敬老月活動,廣東計劃動員全社會力量支持無障礙建設,甚至還將舉辦技術產品展覽和專業培訓,提升基層干部和施工單位的能力。這種“政府搭臺、社會唱戲”的模式,為政策的落地增添了活力。


圖片

深圳地鐵-無障礙服務


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只看它走得多快,更看它走得有多溫柔。廣東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并不只是“修補短板”,而是一次價值觀的升級——它強調的是城市包容性和人的尊嚴感。當 “無障礙” 從物理空間延伸至服務體系,從設施建設深化到文化認同,廣東正在書寫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溫暖注腳。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