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江西永新:老城保護更新譜寫城市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江西永新:老城保護更新譜寫城市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二維碼 7

永新縣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西部,縣名源于《大學·禮記》,意為“日永月新”。永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湘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是“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歷史紅、生態美、人文濃。

永新老城緊鄰禾水河,遠眺東華山,環境優美。老城內有原住民800余戶共2000余人,較好地保留著傳統生產生活網絡,是永新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鄉愁記憶的重要承載地。但是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永新縣遇到了和全國大量縣城類似的困境,如老城基礎設施破舊、建筑年久失修、功能衰敗、人口外流、老齡化嚴重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2019年5月開始,永新縣啟動了老城保護更新工作,積極探索以小尺度、漸進式、微改造為主的老城保護更新模式。經過6年的努力,永新老城保護更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文化效益。

采用微更新的繡花功夫,讓老城空間留骨、留白、留憶

永新老城內保留著宋、明、清、近現代等不同時期的建構筑物,它們共同形成了老城的獨特景觀和歷史記憶。因此,永新老城采取了“針灸式改造、對癥下針、點式切入”的微更新思路,通過刺激局部來激活整體。

圖片

幸福街夜景



留骨增肉,修復老城肌理。在空間布局上保留了老城格局骨架,延續了傳統街巷網絡,在保護更新中確定了“建筑產權基本不動、空間肌理基本不改、原有居民基本不遷、社會網絡基本不變”的“四不”原則,對基礎設施、傳統建筑進行了改造提升和保護修繕。目前完成了3條主要街巷的沿街風貌提升,街巷鋪裝更新,小品、指示牌、路燈等設施建設,整治了沿街一進院落約3.9萬平方米的建筑,修繕了51棟包含原中共湘贛省委舊址、宋朝南塔等約2.4萬平方米有保護價值的建筑物、構筑物,延續了傳統風貌,完善了內部設施,加固了650棟(約19.5萬平方米)普通居民樓。更新過程不拆一磚一瓦,保留文化底蘊,老城的歷史建筑、工業遺產等有效利用率達90%以上。設計團隊通過藝術化手段對建筑立面進行提升改造,涉及的100余棟建筑物大多保留原有建筑風格,通過修繕加固、增加安全架構,提升居民獲得感。

留憶鑄魂,點亮城市記憶。公共空間設計注重結合永新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居民習俗等設置多樣主題和空間形式。例如每個小花園結合自身主題對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度挖掘與再現——“憶園”布局展現了原紅四軍軍部舊址格局,珍園設計成紀念賀子珍同志的小型臺地花園。通過紅色文化、非遺展示、藝術體驗、傳統美食、休閑民宿等業態的培育,以街巷、綠道等為載體,將老城及周邊文化資源串聯,形成內涵豐富的文化體驗路徑。

圖片

口袋公園——珍園



留白補短,優化老城功能。用“減法”為老城減壓,老城內原則上不再新建超高、大體量建筑,不再新增學校、醫院、大型文體設施等項目,把與老城定位不相關的功能逐步轉移疏解至縣城新區、高鐵新區和西峰山組團等區域,老城騰退的空間用于公共綠化和必要功能的補齊。以“加法”為老城補短,打通了老城通往新區的禾河北路,疏通了小街小巷“經絡”,新增了一批停車泊位,結合殘垣斷壁、舍屋、廢棄地等建設了7個口袋花園和文化小廣場,總面積近700平方米。

繼承山水營城智慧,讓老城融入山色、水色、景色

永新把“山水禾城”作為獨特品牌,不破壞山體、不改變水系,深入挖掘傳統山水營建智慧,修復“山—水—城”格局,營造“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空間特色。

治山添秀色。以永新傳統山城秩序為參照,按照“遠山目可覽,近山行可達”的思路,結合山體營造可游、可賞的郊野游憩空間,建設爬山步道和少量公共設施。對城市周邊的小山小坡,不采取推平之類簡單粗暴的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地打造小游園、濕地公園等,滿足居民親近自然、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

圖片

老建筑改造為圖書館



理水增靈韻。疏浚歷史水系,再現渡口、碼頭、浮橋、閣塔等歷史景觀,使老城與濱水區域有機融合。在江堤內側引入人工水系,穿流郊野地中的水塘,沿溪設游步道和休息場地,把自然帶回老城生活場景之中。對老舊小區改造盡量使用透水混凝土,鋪裝透水道路和停車位,同步完善老城地下雨污分流管網建設。

通廊親山水。永新老城打通了12條望山通水的廊道,嚴格控制濱水建筑的高度與體量,改善街巷的望山視線。在重要節點處設計了望山親水平臺、游憩體驗路徑、景觀步行橋等,對老城依山就水的自由城垣輪廓進行標識,增強老城內重要空間對山水環境的感知度。

推進多主體共同締造,讓老城充滿古味、潮味、風味

永新老城保護更新搭建了規劃、策劃、建筑、景觀、運營、藝術、居民、商家、投資商等多元主體共同締造的平臺,通過工作營、設計競賽、設計周、生活節等方式推動項目精準落地。在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下,居民和游客能切身感受到老城的溫度、文化的厚度和產業的熱度,形成了具有永新味道的特色功能區。

圖片

老廠房改造為小劇場



文創產業傳“古味”。以老城文化底蘊為基礎,以市場化方式對永新的紅色、書法、非遺等文化進行整合,孵化本地特色的文創產業。例如,海天春茶館是當年賀子珍同志發展共產黨員的秘密聯絡點,承載著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在城市更新中修復了原有茶文化功能,昔日的“大碗茶”重新回歸百姓生活,并融入書舍、曲藝等活態文化,現已成為老城“新客廳”、紅色文化“展覽所”。聯動江西的茶產業和文旅產業鏈,還將永新游子與這座城緊密連接起來。

多元業態引“潮味”。主動滿足多元群體“吃、住、行、游、購、娛、學”等消費全鏈條的需要,引入地方美食、土特產、文化演藝、文旅商品、藝術培訓等30余家經營主體,聚集有創意的資源,孵化老城文化新品牌,如圖書館、民宿、茶室、咖啡館、漢服體驗館等新業態、新品牌,老城已成為聚會、寫生、花藝培訓、網絡直播等重要場所。

地攤經濟創“風味”。對老城內自發形成的“地攤經濟”和“夜市經濟”予以保留提升,允許在不占消防通道等應急場所的前提下,在指定時間和劃定路段從事夜市燒烤、文創產品、農副產品、生活日用品銷售等經營活動。目前,老城內共有流動攤位60多個,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滿足了游客的需求,解決了100多人的就業,為100多個家庭提供了生活保障,也為老城增添了濃濃的“煙火氣”。

總之,永新緊緊圍繞滿足“人”的需求這一關鍵目標,找出病灶,對癥“下針”,通過挖掘文脈喚起人的記憶,通過優化功能改善人的生活,植入業態激發人的參與,創造了獨具魅力的永新模式,為全國普通縣城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

圖片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