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零碳建筑如何引領行業發展?

零碳建筑如何引領行業發展?

 二維碼 4

中海建筑"光儲直柔"方案亮相

近日,第二十一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海南)低碳韌性城鄉科技博覽會在海南海口順利召開,本次大會以“營造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培育綠色建筑新增長點”為主題,吸引了科研院所、行業領軍企業參與,匯聚全球智慧,共探建筑領域綠色轉型與科技創新的前沿路徑。中海建筑有限公司承建的深圳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技術創新研究院建設工程(一期)項目(下稱“計量院項目”或“項目”)作為零碳建筑標桿案例受邀參展。
圖片


科技賦能零碳實踐



圖片


在技術分享環節,中海建筑項目總監盛偉發表“光儲直柔零耗建筑建設”主題分享,系統性介紹計量院項目從建筑科技應用、光儲直柔應用、被動式節能助力三條路徑打造綠色低碳科研園區。

項目運用公司自主研發的混凝土模塊化建筑技術(C-MiC)、機電模塊化技術(MiMEP)、智慧工地系統(C-SMART)以及氣凝膠-無機纖維復合材料;同時全面應用光儲直柔系統,光伏安裝面積超7000平方米,儲能容量達500kwh。

通過使用高性能建筑圍護結構和高效節能設備,并充分考慮天然采光以及自然通風,最終使園區總體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水平,其中3號行政樓打造綠色建筑三星級、零碳建筑、零能耗建筑,日常運營完全依靠光伏發電自給自足,無需外界供電。


計量院項目位于深圳市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區科學家谷B2地塊,總建筑面積6.83萬平方米,是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廣東省和深圳市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


項目計劃于2025年底正式投入運營

將為我國計量科學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為低碳建筑與可持續發展探索更多可能性



別慌,我是介紹的分界線

綠色科技與低碳設計協同賦能可持續建筑新標桿


智慧建造創新減排路徑


項目1號樓(瑤光樓)宿舍單元采用中建海龍原創混凝土模塊化集成建筑技術(C-MiC,通過BIM正向設計,將宿舍拆分為32個功能齊全的模塊

每個模塊如同一間酒店式宿舍,在工廠內完成結構體系、機電管線、衛浴裝修等建設內容,直接運送至施工現場吊裝,實現“像制造汽車一樣建造房屋”模塊化建筑技術有效減少項目建造時間,降低80%材料浪費。




項目應用中建海龍原創的氣凝膠-無機纖維復合材料,由無機纖維作為支撐骨架,以氣凝膠材料作為填充溶膠,具備輕質、防火、保溫、隔音、防水、高強等性能。

圖片


項目采用中建海龍原創的MiMEP機電模塊化技術,通過BIM正向設計精準實現機電管線的集成化工廠生產和現場拼裝。該技術可有效解決機房管線“打架”問題相較于傳統工藝,可將人工投入減少60%,機電安裝廢棄物減少80%。

圖片


項目外立面廣泛運用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技術,采用中國建筑興業自主研發的仿混凝土幕墻和雙玻透光幕墻產品,在最大化利用太陽能的同時,打造兼具美觀性和功能性的第六立面

項目在項目部中首次示范應用光儲直柔系統,配置高效設備進行能耗監測,綠電使用比例40%,實施期間累計減少1042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成為榮獲深圳市光儲直柔試點建筑稱號的首個臨時建筑。

圖片


圖片
圖片


低碳設計優化能效體系


項目主體建筑全面應用光儲直柔系統光伏發電、高效儲能、直流配電與柔性用電有機融合大幅提升能源利用的效率與靈活性。園區整體達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1號樓和3號樓達到三星級。其中3號憑借樓宇光伏系統實現能耗產銷平衡,成為城市近零碳建筑的建設范例。

圖片


項目主要功能空間使用高性能建筑圍護結構,性能得到大幅提升。通過無熱橋設計等方式,使3號樓滿足零能耗建筑技術要求。充分考慮天然采光及自然通風有效降低人工照明時間,建筑布局充分考慮主導風向,滿足換氣次數要求。


項目致力于提高場地綠量碳匯,根據建筑功能流線及周邊生態,圍繞建筑主要動線穿插設置生態庭院;在上人屋面室外活動空間設置復層綠化體系,與建筑周邊環境相協調;優選深圳本地植物進行景觀設計,減少運輸能耗,提高植物成活率;優選喬木等高碳匯植物,提高單位面積碳匯量。

圖片




圖片

以綠色科技與低碳設計雙輪驅動,通過創新技術集成與系統性能效優化,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減排領域樹立起"智能建造+生態運營"的雙重標桿。



責編:薛邵唐

校對:陳   倩

審核:任明宇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