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城市主軸線建設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以成都為例

城市主軸線建設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以成都為例

 二維碼 3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科學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已成為做好新時代城市工作、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城市主軸線作為城市空間布局建設的核心要素,是城市空間組織、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基于此,本文在總結國內外城市主軸線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四川省成都市主軸線的發展歷史、發展格局及對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提出了新時代高質量城市主軸線建設的思考,也為其他城市主軸線建設工作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國內外城市主軸線建設經驗總結

重視主軸線引導,帶動城市中心區和新區發展。法國巴黎兩條主軸線組合形成的“大十字”城市主軸線,記錄著法國人幾乎所有的榮耀。以主軸線延伸支撐“市中心+副中心+新城”的多中心布局替代傳統的單中心模式,形成一個緊湊、多核、綠色的大都市結構。在成功保護舊城風貌的基礎上,通過新城規劃實現了城市中心區功能的遷移,同時注重環境保護、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等方面的綜合性規劃。

統籌地上地下空間,提升城市主軸線綜合功能。美國波士頓中央干道因噪聲污染既帶來了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又割裂了原有的城市空間、城市生態和城市功能。通過對主軸線進行改造,拆除高架路,打造長距離下穿隧道,還路于人,積極開發地下空間,統籌協調地上地下市政、建筑和配套基礎設施,將城市主軸線和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營城模式相結合,構建商業價值、公共空間、人本生活三位一體互促共進的“立體街區”。

融合歷史與現代,彰顯城市形象風貌。北京中軸線是縱貫北京老城的南北主軸線,是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長安街自明初建設以來即為北京城的東西主軸線。長安街和中軸線從沿線空間功能、建筑形態和城市形象等方面將北京特色文化和歷史記憶融入城市主軸線建設,在解決交通功能、出行環境等基本問題下,優化了城市空間景觀,兼顧了公共活動的需要,還融合了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與“中”“和”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北京城市深厚的歷史印記。

高起點規劃建設,展示現代城市形象。深圳市深南大道經過多年分階段建設,已形成了全長25.6公里,路幅寬達135米,中心區最寬處達350米的東西向的“深圳第一路”。深圳堅持城市主軸線建設與城市發展協調同步、共同成長,通過城市主軸線建設推進特區發展,及時拓展、提升城市主軸線和沿線空間的功能與形態,將城市主軸線打造為城市窗口,積極展示了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總部經濟實力、產業配套集群完備程度、公共設施服務能力。

成都市中心城區城市主軸線建設情況

成都市中心城區規劃城市軸線道路共100條,約2217公里(不含郊區新城市區軸線),其中高速路共16條、約270公里;快速路39條、約1098公里;主干路45條,約849公里。到2023年底規劃實施率約80%。其中,對形成城市格局有重要支撐的主要是南北城市主軸線(天府大道)、東西城市主軸線(蜀都大道)和從一環到八環的環狀主軸線道路(其中一環路和中環路為城市主干道,其他六環為高、快速路)。

圖片

南北軸線——天府大道(天府立交段)



南北城市中軸線含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天府大道、北星大道及南北延線,可分為四個建設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9年),中軸線促進城市功能重構:按照規劃形成了一條縱貫城區南北的城市主軸線,成為人流、車流和重要活動的主要載體,支撐了城市南北發展;第二階段(1980—2007年),中軸線拓展城市空間:這一時期,人民南路迎來“天府大道”的時代,帶動了高新區南區和雙流華陽的發展;第三階段(2008—2017年),中軸線促進新區建設:2010年9月四川省提出規劃建設天府新區,2014年四川天府新區正式獲批成為國家級新區,天府大道繼續南拓,與同期建設的“三縱一橫”道路共同搭建起天府新區的路網骨架,向北拓展建成北星大道,連接了新都和彭州;第四階段(2018年至今),中軸線助力都市圈發展:南北中軸線進一步向北延至德陽市天府旌城北,向南延至眉山仁壽縣城,主線長度增加到約155.5公里,這條世界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全面成型。與此同時,成都規劃了全長約152公里的東西城市軸線,并分階段實現了連通。

圖片

成都天府廣場(南北、東西軸線交會處)



南北城市中軸、東西城市主軸、龍泉山東側新城發展軸共同構建起超大城市“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未來城鎮空間格局。

成都城市主軸線建設發揮的重要作用

優化城市格局。城市主軸線決定著城市發展格局,成都市主軸線支撐城市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優化了城市格局。其中,南北主軸線支撐了城市重心南移,連接了相鄰城市;東西主軸線建設西起都江堰,東接資陽,共串聯9個行政區域、多個產業園區,支撐著市域空間格局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蛻變。

提升城市功能。城市主軸線延伸可提升郊區和相鄰城市的交通可達性,推動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城市功能升級,從而帶動城市城區郊區和相鄰城市共同發展。成都市與德陽、眉山市堅持規劃先行,加強協同協作,及時編制并實施了南北中軸線延伸規劃,共同推動天府大道科創走廊建設,共同建設產業集群,促進了都市圈同城化發展。

展示城市窗口。城市主軸線既是城市交通的主要通道,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天府大道沿線文化設施和地標性建筑眾多,文殊院、東華門遺址、摩訶池等文化積淀深厚。火車北站、荷花池市場、成都天府廣場、錦江大禮堂、金融城、成都環球中心、歐洲中心、西部博覽城等建筑和業態美化了城市天際線,增強了城市功能,這些文化、商業、建筑的地標使成都天府大道成為展示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靚麗窗口。

遠瞻城市需求。城市主軸線作為城市交通的骨架,建設需要有前瞻性,以滿足未來城市發展的需求。成都市在三環路建設之初,綜合考慮城市交通的快速發展和城市擴張速度,設計交通量遠超當時標準,同時在道路兩側預留50米綠化帶,為新世紀三環路的擴能改造、公園城市建設預留了空間。在規劃建設繞城高速(四環路)時為防止城市粘連發展,兩邊各預留500米生態用地,也為隨后的環城生態區和如今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創造了條件。

帶動城市更新。天府大道和蜀都大道帶動沿線區域不斷進行城市有機更新,如,中心城區核心區“天府錦城”片區通過建設特色街區,打造慢行系統,綜合整治立面,推動樓宇“轉改升”,優化交通組織,提升產業業態等一系列動作,根植天府文化,系統推進街區場景營造和品質提升,把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串聯起來,改變其分散的布局,實現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整體呈現“天府錦城”無邊界公園城市典范。

新時代高質量建設城市主軸線的思考

堅持規劃適度超前。城市主軸線建設需要適度的超前規劃。在交通需求上,應根據規劃的城市定位、城市發展趨勢、人口增長、產業發展等,制定中長期道路交通規劃,確保城市主軸線建設與城市發展相適應。在業態布局上,要根據不同區域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教育、體育設施,總部經濟、商業、工業聚集區等。在城市用地上,在規劃階段考慮未來可能的擴展和改造需求,要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避免后期頻繁調整規劃,造成拆遷難題和資源浪費。

保持建設靈活彈性。城市主軸線建設工期長、資金大,不同的城市和同一城市不同發展階段應根據城市發展需要、資金和資源情況,可以將規劃城市主軸線一次性實施,也可以分階段實施,避免形成過度負債。但分期實施的城市主軸線應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搞好建筑規劃紅線管控、業態布局管控、外觀風貌城市設計管控。

強化地上地下統籌建設。堅持地上地下一體化規劃建設,積極探索采取“地下+地面+地上”立體式集約化用地新模式,做好地下空間統籌,建設綜合管廊,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地下電力、通信、供熱、給排水,避免地下空間多次開挖造成浪費,同時還應加強地面交通、通信、路燈等桿線統籌。

符合綠色低碳智能要求。在城市主軸線規劃建設中,應積極推動綠色低碳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將綠色低碳智能理念貫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布局完善物聯網信息采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設施,建立地上“一桿多用”,地下綜合管廊利益協調機制,為智慧城市建設打好基礎。

引領帶動城市有機更新。在城市建成區,應堅持以改造提升城市主軸線、促進城市有機更新為原則,通過順應城市發展的內在秩序和規律,注重保持和發展城市的特色、城市的文化,通過環境整治、升級改造基礎設施等方式,從而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增強城市新功能,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重視系統推進工作。城市主軸線建設涉及部門和區(市)縣多,工作推進難度大。因此,城市主軸線建設應建立城市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牽頭的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各部門和有關單位、有關區(市)縣的協同配合,形成工作推進合力。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樹立系統思維,統籌考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效益,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

總之,在新形勢下,城市主軸線不僅要具備城市交通連接功能,而且還應發揮產業發展引領、人居環境改善、文化保護傳承、城市形象提升、促進都市圈發展等方面功能,通過科學規劃、統籌管理、綠色低碳、智能高效和系統推進城市主軸線建設,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圖片
圖片
圖片

原文見《城鄉建設》2025年第9期48-51頁


作 者:成都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謝瑞武

編 輯:趙博新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