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榫卯’彰顯中國建筑木結構嚴謹神秘的美 二維碼
117
榫卯結構,中國古建筑木結構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構件之間以榫卯相鍥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中國傳統的木結構超越當代建筑排架、框架或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荷載,且允許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謎一樣的榫卯結構—魯班鎖 謎一樣的榫卯結構—魯班鎖 榫卯結構廣泛用于建筑,同時也廣泛用于家具,體現出家具與建筑的密切關系。榫卯結構應用于房屋建筑后,雖然每個構件都比較單薄,但是它整體上卻能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種結構不在于個體的強大,而是互相結合,互相支撐,這種結構成為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主要結構形式為: 穿斗式:漢時成熟,中國南方各省多用。沿進深方向布柱,柱比較密,而柱徑略小,不用梁,用“穿”貫于柱間,上可立短柱,柱頂直接承檁。優點是用料較小,山面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夠開闊。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抬梁式:春秋時成熟,中國北方各省多用。沿進深方向布置石礎,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構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系柱頂,梁頭與瓜柱頂做橫向的檁,檁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連成一個整體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缺點是梁柱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 廣東潮州衍慶堂 井干式:將圓木或半圓木兩端開凹榫,組合成矩形的木框,層層相疊作為墻壁—實際是木承重結構墻。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闊和進深受木材長度限制,外觀厚重,應用不廣。 故宮太和殿 按榫卯結構作用來分類,分為三大類型: 面與面:一類主要是作面與面的接合,也可以是兩條邊的拼合,還可以是面與邊的交接構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扎榫”等。 四面燕尾榫 槽口、企口、穿帶榫 扎榫 點結構:另一類是作為“點”的結構方法。主要用于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 格肩榫 雙榫 雙夾榫 勾掛榫-霸王棖 鍥釘榫 半榫 單邊45°通榫 構件組合:還有一類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并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都是一些更為復雜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見的有“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棕角榫 托角榫圖示 長短榫圖示 抱肩榫-橫入平抱 主要的榫卯結合: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連接的榫卯結構。 抱肩榫是結構復雜的榫卯結構,因為要解決腿足與面板、腿足與束腰、腿足與腿足之間的連接。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兩個相互垂直但不連接的半榫頭、這是與桌面相連的。在與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條與束腰是用一塊獨木做出的,憑此掛銷,可使束腰及牙條和腿足牢固地連接在一起。這是抱肩榫的標準做法。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開始簡化,掛銷省略不做了,為了省料,牙條和束腰也改為用兩塊木條單獨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進一步簡化,連牙條上的榫舌也沒有了,只靠用膠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棖:霸王棖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也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橫棖加固腿足的榫卯結構。在制作桌子時,為增加四條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條橫棖即可。但有時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條橫棖礙事,但又要兼顧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棖”。霸王棖為S形,上端與桌面的穿帶相接,用銷釘固定,下端與腿足相接(位置在本來應放橫棖處)。棖子下端的榫頭為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裝配時,將霸王棖的榫頭從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掛住了,再用木楔將霸王棖固定住。 夾頭榫:是制作案類家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足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此種結構,是利用四足把牙條夾住,連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傳遞四條腿足上來。 插肩榫:是制作案類家具的榫卯結構。腿足頂端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卯眼連接,腿足上端的前臉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與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裝配時,牙條與腿足之間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齊的表面;當面板承重時,牙板也受到壓力,但可將壓力通過腿足上斜肩傳給四條腿足。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于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家具中還有“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粽角榫。 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由于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于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家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種木料來制成榫頭,然后將榫頭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圈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臺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然后在連接部的中間位置鑿一個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個與此等大的四棱臺形長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證兩個小直榫不會前后脫出。制作圈椅的扶手、圓形家具都要用楔釘榫。 格肩:傳統家具橫豎材料相交,將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應的半面皮子同樣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稱“格肩”。 托角榫:角牙與腿足和牙條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與角牙的榫舌相接合,當牙條或面子與腿足構成的同時,角牙與牙條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樁頭,故“托角榫”是一組卯榫的組合,不是指單一的構造形式。 長短榫:一般腿部與面子的邊抹接合時,腿料出榫做成一長一短互相垂直的兩個榫頭,分別與邊抹的榫眼結合,故稱“長短榫”。因邊抹接合用格角榫,抹頭兩邊從打榫眼腿料出榫與大邊出榫相碰,故只有長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條與腿足結合有幾種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結構。 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悶榫”,是制作幾、案,箱子之類必用之榫。 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腦不出挑,與腿交接處不用夾頭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腦部位則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套榫”。 掛榫:掛榫屬楔形榫的一種,榫頭一邊成斜面,眼口鑿成同形,但再需放長一倍鑿直眼,榫頭入直眼后拍進原榫眼,上提或掛拉都不能脫出,若拆裝時可重新將榫頭移入直眼探出。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扎榫做法。因榫頭實為裝入的楔子,故又名“掛楔”。北方叫“走馬銷”。 勾掛榫:榫眼做成直角梯臺形,榫頭也做成相應的直角梯臺形,但榫頭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面與斜面接合,產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處,再也不易脫出,故曰“勾掛榫”。 主要代表建筑: 紫禁城、祈年殿、懸空寺、應縣木塔等。 榫卯結構科學合理、連接嚴密,不用釘、膠水,牢固成型;凝聚先人的高超技藝和智慧的結晶,隨時間的流淌,越千年而不朽,實際意義上的“榫卯萬年牢”。 山西懸空寺 紫禁城(故宮)的斗拱和藻井 天壇祈年殿剖視 應縣木塔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