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來賓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來賓市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來政辦發〔2019〕57號) 二維碼
17
來源:來賓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工業園區(來賓高新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駐市中直、區直各單位: 《來賓市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已經市四屆人民政府第7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19年12月25日 來賓市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1號)、《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建筑鋼結構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桂政辦發〔2016〕134號)、《自治區住建廳等12部門關于印發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促進我區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桂建管〔2016〕64號)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裝配式建筑發展“十三五”專項規劃》(桂建管〔2017〕102號)等文件精神,為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促進我市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推動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全區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加強統籌規劃,加大扶持力度,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發展綠色建筑為方向,以新型建筑工業化生產方式為手段,以裝配式預制混凝土結構(PC)、裝配式預制鋼結構和裝配式現代木結構等建筑產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加快建筑產業現代化生產基地建設,培育行業龍頭企業;以政府性投資項目建設為切入點,結合商品住宅、農村扶貧搬遷、水庫移民、風貌改造、地下綜合管廊等大型工程的建設,開展建筑產業現代化項目建設示范工程,建立建筑產業現代化的技術體系、標準體系、市場監管體系和評價認定體系,全面推進我市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政策先行,市場主導。以政策、規劃、標準等手段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綜合運用財稅、價格等手段激勵新型建筑產業化發展,營造有利于新型建筑產業化發展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主體設計、建造和使用新型建筑產業化產品的內生動力。 (二) 技術支撐,行業引導。搭建技術平臺,研發成套技術體系,制訂技術標準,提高新型建筑產業化技術集成水平,重點推動公共建筑領域的新型建筑產業化發展,積極引導民居住宅建設使用模塊化、裝配式結構。 (三)協調合作,整體推進。建筑產業化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的系統工程,在強化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先行和市場主導功能的基礎上,必須加強部門與部門之間、部門和企業之間的協調合作,共同促進建筑產業化的整體推進和健康發展。 三、發展目標 (一)產業發展總體目標。積極引進區內外先進技術的企業和產品落戶來賓,通過與本地企業合作,大力推廣工程總承包建設模式,培育一批適應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具備技術研發、設計、生產、施工高水平的龍頭企業,構建我市鋼結構和預制混凝土結構的兩大建筑產業化基地,形成以建筑部品、產品、施工、經營、服務于一體化的建筑現代化產業,促進建筑產業化生產裝備行業快速發展。 (二)試點建設期(到2020年)。以當前全國、全區大力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為契機,加大政策貫徹落實力度,統籌規劃建設建筑產業現代化生產基地,積極推動試點項目建設。其中,2019年推動市城區1個裝配式產業基地建設,推動1個裝配式建設項目開工建設。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制訂工作方案和發展規劃,因地制宜開展建筑產業化項目應用試點,積極培育實施主體。到2020年底,全市裝配式建筑個數占新建建筑項目總數的比例達6%以上,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資公共建筑工程采用裝配式建造的比例達8%以上。 (三)推廣應用期(到2022年)。全市培育2至3家具備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工程總承包能力的企業,建成自治區級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示范基地1個,進一步完善我市建筑產業現代化建造體系。到2022年底,市級管理項目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15%以上,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資公共工程采用裝配式建造的比例達18%以上,新建全裝修成品房面積比例達20%以上;各縣(市、區)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8%以上,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資公共工程采用裝配式建造比例達10%以上,新建全裝修成品房面積比例達10%以上。 (四)發展壯大期(到2025年)。以創建國家級建筑產業現代化產業示范園區為目標,努力打造集建筑產業化技術研發和建筑部品部件工業化生產、展示、集散、服務、交易等為一體的區內一流產業集聚區。建筑產業現代化對我市建筑產業結構升級、質量效率提升、人工資源消耗降低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均起到顯著推動。到2025年底,全市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25%以上。 四、推廣應用范圍 自2020年起,全市新建政府投資、主導的單體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城市棚戶區改造、危舊房改造,以及單體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體育館、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公共建筑,以及辦公樓、學校、醫院中的大跨度、大空間建筑,在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或施工圖設計階段要明確優先采用裝配式建筑技術,建造增量成本納入建設成本。社會投資的工業廠房、文化體育、商業倉儲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度100米以上的超高層公共建筑優先采用鋼結構;高度100米以下的公共建筑,鼓勵采用裝配式建筑技術。大力推廣鋼結構建筑,拓寬裝配式建筑技術實施范圍,在市政橋梁、立體停車場、管廊工程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應在方案設計比選中優先采用鋼結構。積極推進鋼結構在海綿城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領域的應用。 五、重點任務 (一)編制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規劃。研究編制來賓市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相關規劃,明確近期和中長期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和激勵政策。合理布局,在我市有條件的縣(市、區)、工業園區、投資區等規劃建設建筑產業化園區,統籌推進建筑產業化發展。 (牽頭單位:市住建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 (二)研究制定并執行建筑產業化標準體系。積極配合自治區級主管部門在不同發展時期制定建筑產業現代化的標準設計、部品生產、裝配施工、質量安全、檢查驗收、后期維護、工程造價和定額體系等標準體系,并嚴格執行,提高部品部件的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水平,積極配合自治區級主管部門制定建筑產業現代化地方標準體系。 (牽頭單位:市住建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城管局、市應急管理局) (三)加大招商力度,推動試點建設。圍繞建筑產業現代化上下游產業鏈,實施產業招商。積極引進實力雄厚的建筑產業化集團或建筑部品部件龍頭企業,重點引進預制混凝土(PC)結構、鋼結構、現代木結構等建筑產業,注重建筑產業化關鍵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引入。支持我市龍頭骨干建筑企業與區內外建筑行業龍頭企業進行產業合作,共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和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力度,培育一批規模合理、創新能力強、機械化和裝配化水平高的技術研發、部品部件生產、工程建設企業,促進產業、資本、人才、技術集聚。引導大型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傳統建材企業向預制構件和建筑部品部件生產企業轉型,引導一級及以上施工總承包企業和行業內有一定影響的部品部件生產及開發企業轉變建設發展方式,培育一批規模較大、帶動作用較強且增長較快的龍頭企業(包括建筑產業化產品生產企業和房地產企業等)。 (牽頭單位:市投促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工業園區〔來賓高新區〕) (四)推廣建筑產業化應用技術。推廣裝配式預制混凝土結構、鋼結構(輕鋼結構)、鋼混結構和其他符合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結構體系。推廣滿足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要求的預制部品部件,推廣節能及新能源利用、智能化和全裝修等成套技術。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術在工程設計、施工和運行維護全過程的應用。以我市新型城鎮化試點為契機,結合扶貧搬遷、旅游產業開發、水庫移民工程、農村風貌改造提升行動,加強農村裝配式低層建筑關鍵技術研究,積極配合自治區級主管部門制定農村裝配式低層建筑技術標準和圖集,加大農村建筑產品體系技術集成力度,引入成熟的技術和產品,選擇一批經濟條件較好、交通便利、有一定規模的村鎮開展裝配式低層建筑試點,逐步提高農村建筑品質和建筑節能水平。在示范階段,考慮給予一定建設補助。 (牽頭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移民局、各政府平臺公司) (五)實施建筑產業化示范工程。以政府性投資、保障性住房為主的項目建設為切入點,開展建筑產業現代化項目建設示范工程,實施裝配式建筑技術建設的試點工作。按照技術先進、經濟適用、示范性強的原則,制定建筑產業化示范項目選擇的程序及標準、技術導則和動態管理的措施,在政府投資的大型公用建筑、保障性住房、地下綜合管廊工程、過渡周轉房、安置房、學校、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院等政府性投資建設項目中確定一定比例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進行建設,分年度落實好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示范工程,發揮示范工程的引導和帶動作用。 (牽頭單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教育體育局、市衛健委、市財政局、市城管局、各政府平臺公司) (六)打造產業園區促進產業聚集。借助我市區域和建材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基地和研發平臺建設,優化生產力布局,整合各類生產要素,形成規模化建筑產業鏈,實現建筑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支持大型產業化企業創建自治區級、國家級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示范基地(園區)。發揮部品生產企業的支撐作用,扶持規模合理、創新能力強、機械化水平高的部品生產企業,鼓勵大型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生產企業及傳統建材企業向預制構件和住宅部品部件生產企業轉型,初步實現建筑構配件、制品和設備的工廠化生產。 (牽頭單位:市工信局、市住建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投資促進局,各政府平臺公司、各相關企業) (七)加強技術創新和品牌打造。建立健全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合作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企業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集中力量攻克建筑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鼓勵知識產權轉化應用,鼓勵企業申請企業技術中心認定,鼓勵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企業申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快質量基礎能力建設,提升建筑部品部件產品質量,鼓勵企業制定品牌發展戰略,加快國家、自治區各類優質工程、質量獎培育創建力度。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各相關企業) (八)完善監管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強新興市場主體準入監管,建立健全部品生產企業審查制度,完善工程造價管理制度,健全工程質量監管體系,嚴格落實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加強預制構件生產的質量監管,強化裝配式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完善項目設計、部品制造、施工和運營全流程質量管理體系。 (牽頭單位:市住建局、市政務和大數據發展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 六、政策支持 (一)財政資金及稅務支持。整合政府相關專項資金,通過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設立或配合發起設立、參與各類股權投資子基金等方式,帶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支持建筑產業化企業的重大項目、重大技術攻關、示范基地建設、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等建設。對建筑產業化生產、施工和服務企業及符合條件的建筑產業現代化園區,落實好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具體優惠政策由市稅務部門另行研究制定。發揮節能減排專項資金作用,優先支持安排主動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建設方式且預制裝配率達到30%的商品住房項目、非住宅商品房綠色建筑項目申報自治區及我市節能減排專項資金補助。 (牽頭單位: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二)規劃及用地支持。將建筑產業現代化園區和示范區建設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按照“分級管理、分級保障”原則,優先安排建設用地。在土地出讓或劃撥前,經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認定,對主動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建設且預制裝配率達到30%的商品住房項目(含配建的保障性住房,下同)優先保障用地。對確定為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建造和實施住宅全裝修的項目,由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對預制裝配率、住宅全裝修等內容提出書面意見,市自然資源部門在項目土地出讓公告中予以明確,并將預制裝配率、住宅全裝修等內容列入土地出讓條件。對主動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建設且預制裝配率達到30%的商品住房項目,規劃管理部門在辦理規劃審批時,依據住建部門出具的意見,在不增加土地出讓金的情況下,提高3%左右土地容積率的指標。 (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局;配合單位:市住建局、市土地儲備中心) (三)金融支持。設立建筑產業化投資引導產業基金,通過基金管理等市場化運作模式,與金融資本相結合,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建筑產業。對建設建筑產業現代化園區、基地、項目及從事技術研發等工作且符合條件的企業,金融機構要積極開辟綠色通道,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對購買建筑產業現代化項目普通商品住房的消費者,優先給予信貸支持,并在貸款額度、貸款期限及貸款利率等方面予以傾斜。鼓勵消費者購買建筑產業現代化商品住宅,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金融機構對購買建筑產業現代化商品住房或全裝修商品住房且屬于首套普通商品住房的家庭,按照住房信貸政策積極給予支持,住房公積金貸款首付比例按照政策范圍內最低首付比例執行。 (牽頭單位:市金融辦、市財政局、市住建局,配合單位:來賓銀保監分局、人民銀行來賓市中心支行、市公積金管理中心) (四)報建審批支持。按照營商環境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求,優化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環境。對建筑產業化建設項目在辦理報建、審批、預售、驗收等相關手續時開辟綠色通道。在保障性住房等國有投資項目中明確一定比例的項目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建設。報建手續開辟綠色通道,可以采用平方米包干價方式確定工程總造價預算進行施工圖合同備案。投入開發建設資金達到工程建設總投資的25%以上、施工進度達到正負零,可申請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配套工程。對建筑產業化或預制裝配化率達到50%的建設項目,對開發建設單位給予適當獎勵,具體辦法另行制定。 (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政務和大數據發展局、市住建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 (五)推進支持。對建筑產業現代化園區基礎設施、示范區建設和產業投資及相關配套服務項目,優先列入自治區層面和市級層面統籌重大項目,由市直相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統籌推進項目資金籌措、前期工作、征地拆遷、施工建設等相關工作。 (牽頭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征指辦,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六)招標支持。對采用裝配式鋼結構體系或預制混凝土結構體系等產業化方式建設的項目,鼓勵選用設計、施工一體化總承包的方式進行招投標。 (牽頭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住建局、市政務和大數據發展局) (七)運輸支持。在法定職責范圍內,機動車運載超限的不可解體的物品,應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請辦理通行證,應當按照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指定的時間、路線、速度行駛,并懸掛明顯標志。 (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 七、職責分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建筑產業化的推進,明確工作重點和責任,形成年度工作目標和任務,確保工作有力推進。 市發改委:積極將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并配合做好建筑產業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列為重大項目,加快項目落地。 市住建局:負責研究和完善建筑產業現代化的標準設計、部品構件生產、裝配式施工、質量安全、檢查驗收、工程造價和定額體系等標準體系建設,積極配合自治區級主管部門制定建筑產業現代化地方標準體系;會同發改、自然資源等部門研究確定年度建筑產業化建設任務,研究確定建筑產業化示范項目。 市工信局:負責結合本部門工作職責,會同發改、投促、自然資源等部門做好建筑產業化落地、產業發展等協調工作。 市財政局:負責建筑產業化相關財政扶持、補貼政策的制定工作。 市自然資源局、市政務和大數據發展局:負責制定建筑產業化發展在用地、規劃和審批方面的優惠政策。負責使用建筑產業化方式建設項目相關報建、報批手續的辦理工作。 市科技局:負責支持建筑產業化關鍵材料、基礎部件、施工工藝及裝備、關鍵裝置等核心技術研發方面的創新活動。 市投促局:負責建筑產業化重大項目的策劃、招商、引進等相關工作。 市市場監管局:負責配合研究制定建筑產業化標準體系和推動建筑產業化領域品牌建設。 市金融辦:負責支持建筑產業化項目、建筑產業化企業的融資工作。 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負責在職責范圍內,對運載超限不可解體物品的機動車,符合法律規定的,按照法律程序辦理好相關手續后,在物流運輸、交通暢通方面給予支持。 市應急管理局、市城管局:負責配合建筑產業現代化標準體系制定。 市稅務局:負責對建筑產業化生產、施工和服務企業及符合條件的建筑產業現代化園區,落實好有關稅收優惠政策。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推進工作領導小組。 成立來賓市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市長任組長,常務副市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成員單位包括市政府辦、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城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應急局、市投促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發展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市金融辦、市稅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工業園區(來賓高新區)管委等部門,負責統籌規劃、組織協調、整體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及專家委員會等架構,辦公室設在市住建局,辦公室主任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擔任,副主任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分管領導擔任。辦公室負責全市推廣裝配式建筑促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日常工作,協調各成員單位履行工作職責。各縣(市、區)、市工業園區(來賓高新區)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明確工作重點和責任,形成年度工作目標和任務。 (二)強化技術指導支撐。 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牽頭組建建筑產業化專家委員會,負責建筑產業示范項目技術論證、標準編制等相關技術服務指導工作,按照相應權限及程序,負責對除需要國家、自治區專項技術審查和論證以外的本地建筑產業化項目建設方案進行論證,專家委員會論證意見作為項目享受各項優惠激勵政策的主要依據;負責承擔技術標準研究、試點項目評估、新技術和新工藝論證、部品認證、建筑性能認定等建筑產業化相關技術服務指導工作。 (三)加強關鍵要素保障。 引導各種要素資源向建筑產業化發展的重點領域集聚,在土地、能源、運輸、融資等要素配置上給予傾斜,推動銀政企聯動,推進銀企對接,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建筑產業化發展的力度。加強對建筑產業化重點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動態監測和分析,積極協調解決企業在資金融通、生產用地、生產運輸、能源供應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著力改善新興產業發展環境。 (四)加強監督管理。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建筑產業化項目實施情況的監督管理,建立動態監管制度。對已享受相關扶持政策或專項資金支持,但未按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建設的項目,取消政策扶持,責令建設單位退回或補交相關資金,對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予以責任追究,并記入企業誠信檔案。 (五)擴大宣傳引導范圍。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建筑產業現代化政策宣傳,培育樹立和宣傳建筑產業現代化企業和項目典型,提高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社會認知度和市場認同度,引導消費者購買產業現代化建設,倡導低碳環保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建筑產業化的社會認知程度,為推動建筑產業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發展環境。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