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橋縣位于河北省滄州地區轄縣,中國雜技藝術之鄉。位于省境東南部,西界南運河,東、南與山東省接壤,京滬鐵路縱貫全境。吳橋縣面積583平方千米,人口27.87萬。轄5個鎮、5個鄉,9個社區、47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桑園鎮府前路。
行政區劃
吳橋縣轄5個鎮、5個鄉:
鎮:桑園鎮、鐵城鎮、于集鎮、梁集鎮、安陵鎮
鄉:楊家寺鄉、曹家洼鄉、宋門鄉、何莊鄉、溝店鋪鄉
歷史沿革
據清康熙版《吳橋縣志》載:“陶唐時治水分九州,邑當兗州之分”。在奴隸社會時期,黃河流域分九州,吳橋屬兗州。春秋戰國時,吳橋縣地屬齊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滅齊,置齊郡,今縣地屬齊郡。
1949年5月,吳橋縣屬山東省渤海行署滄南專區。1950年6月,改屬山東德州專區。1952年10月7日,吳橋縣劃歸河北省,屬滄縣專區。1958年11月,吳橋縣與故城、景縣合并,仍稱吳橋縣。縣駐地由城關鎮遷至桑園鎮,屬天津專區。是年12月20日,劃歸天津市轄。1961年7月,吳橋、景縣、故城三縣分治,恢復原建制。吳橋縣劃歸滄州專區,縣治桑園鎮。
經濟概況
圍繞打造雜技文化旅游名城,我們大力實施了“工業強縣、開放興縣、環境立縣”三大戰略,全力推進“一區(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兩鎮(桑園鎮、鐵城鎮)、三大產業(雜技旅游、棉花、林果蔬菜)”建設,經濟和社會事業已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吳橋大地處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農業情況
吳橋農業基礎較好,是全國棉花百強縣、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國家節水增產重點縣和國家秸稈養牛示范縣。水利基礎設施完善,縣境內有2條行洪河道(漳衛新岔河、京杭大運河),3條排瀝河道(宣惠河、沙河、龍王河),9條縣級引水干渠,265條鄉級干支渠,441個蓄水坑塘,基本形成比較完備的引蓄排灌網絡;地下水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全縣現有深機井387眼,淺機井8688眼,鋪設地下節水管道42萬米,噴灌面積4萬畝,微滴灌面積150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占全縣總耕地的93.5%。全縣常年棉花面積30萬畝左右,單產籽棉200公斤左右,總產6000萬公斤以上,2003年達到28.2萬畝;小麥面積25萬畝,單產360公斤左右,總產9000萬公斤以上;玉米面積22萬畝,單產400公斤左右,總產8800萬公斤以上;果樹面積達4.5萬畝,更新改造老果園2萬余畝,果品總產2000萬公斤以上。
吳橋是聞名全國的糧棉生產大縣。吳橋有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境內棉山糧海,林茂果香,是著名的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全國棉花百強縣。特別是棉花生產歷史悠久,距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常年植棉30萬畝,單產皮棉70公斤以上,素有“銀吳橋”之稱;近年來,圍繞發展棉花產業化,延伸棉花產業鏈條,新上棉花加工企業134家,年棉花加工能力超過15萬噸,棉花產業已形成從種植、皮棉加工、榨油到紡紗、織布、棉副產品加工鏈條比較完善的產業體系,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棉花生產加工集散地。
工業情況
吳橋是發展中的工業新縣。全縣現有工業企業417家,主要涉及機械、化工、鑄造、五金工具、服裝、食品、抽紗、地毯、造紙、建材、油棉加工等11大類,靜電復印墨粉、海泡石電纜管、導熱油爐、抽紗制品、五金工具等一批名優產品暢銷國內外。吳橋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對外開放縣,建有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東起京滬高速公路,西至京杭大運河,總體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現已開發建成4.11平方公里,今年新入區的企業達到13家。
吳橋縣現有工業企業155家,產品涉及32個門類,共計700余個品種。全縣現有入統企業30家(宏光紙業公司、東方紙業公司、天馬公司、北辰有限責任公司、長江工具廠、順達化工公司、西華鑄鋼廠、供電有限責任公司、華鋒五金工具公司、自來水公司、銀海棉業公司、空壓機公司、特藝服裝廠、桑園鎮水泥廠、導熱油爐公司、大洋橡塑公司、榮泰木業公司、鑫匯五金制品廠、森達紙箱公司、興華鑄造公司、橋箱鑄造公司、禹衡公司、第一鑄造廠、安陵化工廠、楊家寺減速機總廠、星宇化工公司、艾斯克粉業公司、銀龍紡織公司、永豐棉業公司、平君食品公司),全縣年納稅10萬元以上企業62家,其中鄉鎮43家、縣直19家。
支柱行業
全縣工業企業按行業分,支柱行業主要有:造紙、紡織、機械、化工、建材、食品、五金、輕工八大類。企業產品獲市級以上產品稱號的有36個,省級以上的6個(海泡石纖維水泥電纜管、空壓機、金牽銀蜂蜜、華鋒工具、減速機、三聚氯氰)、國家級以上的3個(海泡石纖維水泥電纜管、空壓機、金牽銀蜂蜜)。
造紙行業主要企業3家,分別是:宏光紙業有限責任公司、東方紙業有限責任公司、鐵城一街造紙廠。總資產2.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1.3億元,從業人員2000余人,主要產品有箱板紙、瓦楞紙、凸版紙等各類紙張,主要原料為小麥秸稈,經蒸煮、洗滌、漂白、打漿、抄造、切選等工藝而成型,產品主要銷往北京、天津、安徽、山東、河北等地,年產值可達2億元,利稅1800萬元。
紡織行業主要企業5家,分別是:棉紡織廠、永興公司、銀海軋花廠、銀達軋花廠、禹衡公司。總資產2億多元,其中固定資產1.1億元,從業人數2056人,主要產品有12-45棉紗、梭織布、皮棉、短絨、氨綸絲等,原料為棉花,經過清花、梳棉、絡筒、漿紗;織布;蒸煮、消毒、漂白、膨化、烘干、打包等工藝而成,產品銷往山東、江蘇、吉林、浙江等地,年產值可達3.1億元,利稅4000多萬元。
機械行業主要企業21家,分別是:空壓機有限責任公司、石材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精密鑄鋼廠、橋箱機械廠、豪施泵業有限責任公司、電機廠、減速機廠、森達紙箱機械廠、導熱油爐、西華鑄鋼等。總資產近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1.3億元,從業人數1088人,主要產品有:空壓機、切石機、磨石機、鑄件、渣漿泵、電機、減速機、紙箱機械、油爐等。基本工藝有:鑄造、鍛造、焊接、機加工;加工、制造;車床、銑床、磨床、電鍍等,產品銷往北京、天津、山西、山東、江蘇等地,部分產品出口到歐洲,年產值達2億元,利稅2100萬元。
化工行業主要企業5家,分別是:順達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曹洼鄉鹿泉化工廠、桑園鎮化工廠、大洋橡塑廠、雙盛纖維素廠。總資產3500多萬元,其中固定資產2400萬元,從業人數398人,主要產品有1-氨基蒽醌、堿性紅、高壓油管等,基本工藝為硝化、中和、精制、還原;縮合、酯化、蒸餾、烘干,產品銷往東北、江蘇、浙江、河北等地,部分產品出口到日、韓和歐洲,年產值可達7000萬元,利稅300萬元。
建材行業主要企業4家(不包括各鄉鎮磚瓦企業40余家),重點企業是:天馬公司、桑園鎮水泥廠、榮泰木業有限責任公司、北辰有限責任公司。總資產過億元,其中固定資產8500萬元,從業人數524人,主要產品有水泥電纜管、予制件、壓縮木板、水泥等,基本工藝為打漿、抄取、卷制;配方,合成研磨;削片、粉碎、涂膠、墊壓、砂光等。產品銷往北京、上海、河北等地,年產值可達1億多元,利稅600萬元。
食品行業主要企業5家(不包括各鄉鎮面粉企業100余家),分別是:蜜特隆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滄州平君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華盛生物糖業有限責任公司、外貿局宮面廠、科德飲品有限責任公司。總資產5000多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092萬元,從業人數672人,主要產品有蜂蜜、速凍食品、濃縮果汁、低聚異麥芽糖、宮面等。基本工藝有加工、清洗、挑選、速凍、包裝、出品;榨汁、過濾、酶處理、濃縮、殺菌、灌裝、入庫等,產品主要銷往美、日、德、南韓等國家,年產值可達5100萬元,利稅500萬元。
五金行業主要企業3家,分別是:華鋒五金工具有限責任公司、鐵城鎮工具廠、金泰制釘廠。總資產3000多萬元,其中固定資產2082萬元,從業人數570人,主要產品有斧頭、錘頭、農具、瓦楞釘等,基本工藝為鍛造、沾火、噴漆、包裝;拔絲、制釘等,產品主要銷往北美、西歐和非洲等地,年產值可達2350萬元,利稅170萬元。
輕工行業主要企業有5家(不包括梁集鎮油棉加工企業75家),分別是:外貿局特藝服裝廠、何莊鄉地毯廠、潤橋墨粉。總資產5000多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130萬元,從業人數1070人,主要產品有服裝、地毯、墨粉等,基本工藝為,加工、烘裂、粉碎、分機,產品主要銷往全國各地,大多數產品出口到中東地區和歐州,年產值可達2400萬元,利稅600余萬元。
經濟技術開發區
吳橋開發區是1992年省政府批準建立的,十幾年來,歷經幾屆班子的努力,開發區有了一定發展,但總體上變化不大,去年以來,新一屆班子按照“一區、兩鎮、三大產業”發展戰略,實施了開發區二次啟動。
首先抓規劃促調整。搶在國家土地政策調控之前,在原有開發區不足3平方公里的基礎上,規劃調整到15平方公里,為吳橋經濟大發展、快發展打下了基礎。同時,我們聘請河北城鄉規劃設計院和德州規劃設計院對開發區一步起步區進行了控制性詳規,提出了“一心、兩軸、兩帶、兩片區”新的規劃格局(見圖),(“一心”指開發區集中處理日常事務的綜合行政管理中心;“兩軸”指開發區兩條主要交通干道(黃河路、嵩山道);“兩帶兩片區”分別指(西)護路溝、(東)宣惠河兩條以生態為主題的綠色、藍色的自然風景帶,以及黃河路分隔而成的北片工業區和南片綜合區),為開發區高起點規劃、高起點建設、高起點管理打下了基礎。
二是抓投入促建設。截止目前,開發區己投資2700萬元,完成了區內“三縱七橫”路網建設,實現了北區“六通一平”,為招商引資建立了平臺。
三是上項目促招商。通過制定優惠政策,不斷改善發展環境,目前,己入區項目13個,固定資產投資己達2.7億元,其中超億元的項目1個,超千萬元的項目12個,目前已竣工項目5個。全部竣工投產后,產值和利稅分別達到6.7億元、9800萬元,分別占入統企業的131%、223%。 四是抓謀劃促發展。開發區按照“一年起步、兩年發展、三年突破”的要求,明年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再投資2500萬元,進一步完善南區水、電、訊以及亮化、綠化工程,促進入區項目年內力爭達到30家,總投資超過8億元,確保實現開發區三年見成效的目標。
對外開放
瞄準京津、“珠三角”、“長三角”和日韓臺及東南亞四條招商主線,廣泛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招商活動,成功引進了海南椰風飲料、浙江越雋棉紡織、臺州大鵬醫藥化工等一批投資超千萬元的大項目。加大上跑力度,先后爭取到污水處理廠、土地整理、自來水廠擴建、棉花膜下滴灌等一批國家和省市重點扶持項目,爭取上級財政預算內資金1.2億元,有效緩解了財政困難的狀況。全年引進投資超百萬元的外引項目83個,占全縣項目總量的51.3%,直接利用外資97萬美元,引進內資3.39億元。
吳橋雜技
吳橋雜技歷史悠久,1957年縣內出土的距今1500多年的南北朝東魏時期的墓葬雜技壁畫,足以證明雜技歷史之久遠。本世紀20年代以來,吳橋雜技藝人曾到過5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以吳橋籍孫風山為團長的“北京皇家大馬戲班”和孫福有為團長的“中華大馬戲團”在本世紀初和三、四十年代享譽海內外。現世界上有18個國家和地區有近2000名祖籍吳橋的雜技藝人。建國后,吳橋向全國各地輸送了1000多名雜技人才,雜技界有“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之說。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亞非歐十四國,每到一處接見華僑時,總有吳橋的雜技藝人,周總理欣喜地說:“吳橋不愧是雜技之鄉!”。吳橋雜技現有10個門類近1000種雜技節目,雜技文物史料5000余件。
據史料記載,吳橋雜技藝人游走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多達千余人。如孫鳳山領隊被西方譽為“中國皇家大馬戲班”的“中國班”雜技大王孫福有組建的“中華國術大馬戲團”、榮獲蘇維埃勞動勛章和列寧獎章的王汝利、精通六國語言的雜技明星史德俊、號稱“東方卓別林”的趙鳳歧、“四大金剛”張獻樹父子等等。他們將中國優秀的雜技藝術帶到世界各地,同時也學到了國外的先進經驗,對世界雜技的交流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法國“明日”與“未來”國際馬術節主席莫克萊爾先生對吳橋雜技給予充分的肯定:“吳橋不僅是中國的雜技之鄉,也是世界雜技藝術的搖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