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常德市 >> 鄉鎮介紹 >> 百祿橋鎮 |
![]() |
百祿橋鎮 |
漢壽縣轄鎮。1950年建百祿橋鎮,1956年改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再改鄉,1994年復改鎮。位于縣境東南,距縣城40公里。面積49.3平方公里,人口2萬。鎮政府駐百祿橋。“319”國道、縣道貫穿全境。轄白駝寺居委會和洪福、五星牌、王才壩、肖家灣、桂花、百祿橋、石橋、朱家、莊稼、八羅、燕子、八斗丘、梧桐、孔家湖、水庫15個村委會。 產業狀況 主要有四大支柱產業: ①精干麻加工,日產20噸,日產值37萬元,年產值過1.5億元。 ②柑桔產業,面積1.5萬畝,年產1.2萬噸,農民人均從柑桔上獲利產值1200元。 ③西瓜生產,面積1.2萬畝,年產值3000萬元,是湖南省西瓜研究所定點基地,澧縣“雙龍”西瓜的試種基地。 ④鮮魚生產,擁有水面2萬畝,年產鮮魚近1萬噸,產值7000萬元。總體上講,全鎮經濟的特色“一鄉一品”拳頭產業就是柑桔的產業化生產。境內有省級一級旅工業有農機修造、碾米機、苧麻紡織、糧油加工等廠,其中碾米機獲“省優產品”稱號,暢銷全國7個省市。農產品有柑橘等名優水果及稻谷、花生、紅薯、茶葉、茶油和水產品。 社會事業 抓社會事業發展。重視教育事業。克服自身經費緊張的重重困難,在教育上首先是硬件建設,引進項目資金300多萬元,新建了高標準學生公寓,科教樓,一棟投資50萬元的高標準學生食堂正在興建中,不久可望竣工,徹底結束了學校師生長期以來在烈日、風雨中用餐的不堪歷史。其次是軟件鼓勵,鎮每年堅持從財政的牙縫里省出錢來,獎勵教育的有功之臣,每培養一名上線一中的學生,獎勵100元,在全縣中考排名前5名,給予中心學校3000—5000元獎勵。為培養百祿橋多出人才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外部環境,連續幾年鎮中學為縣一中輸送人才均排名全縣前五名。重塑衛生形象。針對廣大群眾看病就醫難的實際問題,在爭取上級有限投入的基礎上,經多方籌集資金,投資50多萬元,重修了一座高標準的衛生院,結合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群眾大病救治的醫藥費兌付100%到位,小病不出鎮,衛生院作用的發揮正朝一個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百祿橋鎮中心學校積極貫徹縣教育局有關精神,開展“堅持科學發展,加快教育強縣”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全體教師學習了百祿橋鎮中心學校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實施方案。中心校校長朱培新布置了“廣泛討論階段”每位教師要做的工作和學習的內容。通過這個動員大會,百祿橋鎮中心學校的教師感觸頗深,覺得思想大討論活動提得正是時候,并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文化經濟 百祿橋鎮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境內有省級一級旅游風景區—胭脂湖度假區(沅、漢共管湖),新時期時代遺址,同盟會員袁澤民故居,砂龍王廟,明代古窯址,亦是目平湖世界濕地公園的后花園,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充分挖掘文化底蘊,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努力發展旅游產業,每年都有游客慕名而來,登陸紫砂龍王廟等景點,品味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2005、2006年曾先后兩次承辦省、市、縣文聯、作家協會舉辦的作家筆會,有力的推介和宣傳了百祿橋的文化特色和對外形象,“鄉村詩癡”肖祥安就是“中華詩詞之鄉”的杰出代表,其旅游優勢和文化底蘊前景可觀,潛力巨大。 百祿橋鎮地理位置特殊,社情民情復雜,綜合治理和社會穩定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黨委政府時刻緊繃綜治維穩這根弦。對外睦鄰友好,對內嚴厲打擊。正確處理與周邊鄉鎮,鄰近縣市鄉村的睦鄰關系,認真貫徹“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維穩方針,創建“平安鄉鎮”,調整充實鎮綜治穩定領導小組,做到“組織建設走在工作前,預測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調解前,調解工作走在激發前”。形成了覆蓋全鎮的高效防控網絡,及時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近年來,治安案件同比下降60%以上,無一重大惡性案件發生,無一集體上訪事件出現,確保了一方社會穩定,政通人和。2006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平安鄉鎮”模范鎮。 游風景區 胭脂湖度假區(沅、漢共管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同盟會員袁澤民的故居、紫砂龍王廟、明代古窯址,亦是國家唯一一座水上旅游城市沅江市與國家最大濕地保護區(也包括該鎮在內)目平湖濕地公園之間中旅的一個經停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