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常德市 >> 鄉鎮介紹 >> 大堰垱鎮 |
![]() |
大堰垱鎮 |
澧縣大堰垱鎮地處澧陽平原西北部,地勢西高東低�?偧昝娣e5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4.03萬畝。境內山區盛產膨潤土等資源。集鎮距縣城22公里,省道S302線穿境而過,縣道垱曾公路橫貫東西,交通極為便捷。全鎮轄4個居委會19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人。 其他設施 基本設施:道路、街道綠化、路燈、醫院等設施完備,自來水廠和動防站在建。 產業結構:該鎮是澧縣老工業基地之一,棉紡織業,銅業,石膏粉加工等成為鄉村帶頭產業。 農業特色:種植有機蔬菜、葡萄、提子和加工葡萄酒為特色,養殖業是該鎮的傳統支柱產業。 文化特色:大堰垱鎮位于澧陽平原與山丘區交匯處,自古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有說唱的傳統。近幾年,鎮里十分重視民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全鎮共有曲藝茶社63家,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員達975人,年文化經營收入489萬元,人均達5000元。傳統曲藝如皮影戲、腰鼓、舞龍耍獅等。 社會事業 根據澧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發出的《澧縣學校及周邊環境治安綜合治理護犢行動方案》精神,大堰垱鎮黨政部門自11月上旬開始,對學校及周邊治安環境進行一次集中整治,打掉了危害師生人身財產安全的黑惡勢力,清理收繳了一批管制刀具和危爆物品,規范了校園周邊“三室兩廳一吧”經營秩序,杜絕了“黑校車”和“黑出租車”攬客營運行為,創造了一個安全、文明、和諧的人居環境和育人環境。 經濟發展 大堰垱鎮地處澧陽平原西北部,地勢西高東低。總集雨面積5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4.03萬畝。境內丘陵區盛產膨潤土等資源。集鎮跟縣城22公里,省道S302線穿境而過,縣道垱曾公路橫貫東西,交通極為便捷,全鎮轄4個居委會19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人,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過到了3956元。 近幾年來,鎮黨委政策圍繞“工業立鎮,民營富民”戰略目標,弘揚創業,創新,創優“三創”精神,著力推進工業化,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著力推進小城鎮建設,著力推進和諧大堰垱鎮建設,全鎮各項工作穩步推進,開創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一是工業經濟迅猛發展。近幾年來,全鎮以招商引資為重點,新上了一批象星星社會福利鑄造廠、清泥潭水電站、建源石膏粉廠等一批重點企業,原有骨干企業新恒昌公司,五星紙品廠也不斷做大做強。新上項目年新增工業稅收50萬元,新增工業產值30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600多個。二是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村村通”、農村改水改廁、沼氣建設工程效果明顯,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加大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完成渠道硬化5.5萬米,整修道路1.1萬米,受益村達19個。受益面積3萬余畝。建成高效農業示范小區2個�?偼顿Y924萬元,新建了占地318畝的聯富葡萄休閑農莊——澧縣城頭山葡萄莊園。該莊園是一家集優質(提子)生產、生態和觀光于一體的現代休閑農莊,是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園。三是搞活集鎮發展機制,小城鎮建設有新突破。自籌資金完成了城區下水道整修、46個沉井清淤、路燈添置與維修、街道綠化及垃圾運輸道路的整修。激活民間資本,投資200萬新建了服裝城,完成了1300平方米七彩園生活超市的擴建。爭取上級資金,完成了“文革橋”改造,集鎮高壓網改、集鎮客運站建設等。完成了西街社區服務平臺建設,西街社區文化大院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文化大院”并授牌。四是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促進社會事業和諧發展。計劃生育、綜治維穩、安全生產、食品安全、武裝、民政、殘聯、教育、衛生、文化、工會、青年、婦女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近幾年來,大堰垱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常駐德市文明村鎮”光榮稱號,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目標管理紅旗單位”光榮稱號。大堰垱鎮優越的地理環境,便捷的交通條件,豐富的特產資源,完備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社會環境,構成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良好基礎。鎮黨委書記劉德平、鎮長劉顯武率全鎮人民,竭誠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蒞臨指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