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常德市 >> 鄉鎮介紹 >> 合口鎮 |
![]() |
合口鎮 |
合口鎮是國家建設部、省、市、縣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位于湘西北澧陽平原。東連207國道,西接長石鐵路,北靠枝柳鐵路,S304省道穿境而過,南依澧水鎮內“五縱六橫”骨干道路全部硬化、四通八達。1951年1月建鎮,1985年8月新合鄉并入合口鎮,實行鎮管村建制。鎮域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47.34平方公里,鎮區面積2.5平方公里。 轄24個村,3個居委會。城鄉總人口4.56萬人,鎮區常住人口1.39萬人。 行政區劃 合口鎮緊靠澧水,地處松澧平原,全鎮共有黃陵、富強、芭茅、群豐、管渡、白鶴、興隆、澧陽、龍池、大云、龍家溪、回龍、金龍、金崗、三合、陳湖、硯水堰、楠橋、坪水、人參、蒼蒲、龍崗、雙堰、大堰24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4.5萬人,耕地面積3.6萬畝,合口鎮是全國百家小城鎮建設示范鎮,是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合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物產豐富,人民勤勞樸實,交通方便,環境寬松,集陸路、鐵路、水路為一體,東鄰207國道9公里、S304省道從東至西橫穿全鎮,西鄰新安火車站8公里,石門火車站25公里,鎮內建有工業園區,路、水、電等設施齊備。 歷史沿革 臨澧縣轄鎮。1951年屬區轄鎮,1953年屬縣轄鎮,1985年并新合鄉設合口鎮。位于縣境北部,澧水北岸。距縣城21公里。面積45.6平方公里,人口4.6萬。鎮政府駐管渡。省道張慈公路與縣道九合公路通過全境。澧水建有合口碼頭。轄大興街、中橫街、三元口3個居委會和白鶴、芭茅、富強、黃陵、群豐、管渡、興隆、澧陽、菖蒲、雙堰、龍崗、大堰、郊區、龍池、大云、雙龍、回龍、金龍、金崗、三合、陳湖、大楓、楠橋、坪水、人參等25個村委會。盛產糧、棉、油。鄉鎮企業有油脂化工、銅標準件、機械制造等廠和珍珠養殖場,所產珍珠工藝品,精石膏聞名省內外。縣屬造船、面粉、飼料、軋花、油脂化工等企業和縣立第二中學、燒傷�?漆t院在境內。1994年被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先進單位。有戰國時楚大夫申鳴墓。 合口鎮,位于縣城西北21.2公里處,東靠澧縣,南傍澧水,北仰九里楚墓群遺址,西臨新安鎮。扼松澧平原南隅,為湘西北重鎮之相傳。合口之名的由來是:因上有索水經合溪橋,下有高家溪經張家橋,中有芭茅溪(保和溝)經保和橋,三水匯合注人澧水而得名。 歷史文化 合口是文化歷史悠久的商埠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形成集市,古為荊楚之地。取上有索水經合溪橋,中有芭茅溪經龍燈橋和下有張家橋、高家垱經三元口與澧水匯合之意,故名合口。鎮域內著名的文化古跡有31余處,其中,大溪文化3處,龍山文化8處,屈家嶺文化3處,商、周、漢、宋、元、明、清文化17處。境內南有楚大夫申鳴、明將軍劉剛壁之墓,北有宋代御史黎耳修建的御史橋,有元代的大型“龍崗金銀窯”,出土珍貴文物257件,還有時代建的龍池書院。明清時合口為慈利屬地,清雍正年間,是九溪衛的商業中心,隸澧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始設安福縣(后改稱臨澧縣),同時設合口市隸屬安�?h九中里,時店戶上千,商賈繁榮。清乾隆三年(1738)設驛鋪和合口、芭茅官渡。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安�?h行政區劃圖》標稱“合口鋪市”,是上四府(永順、保靖、大庸、桑植)諸山區竹、木、桐、茶葉等山雜土產和澧陽平析的棉、糧、油集散中心。 區位優勢 憑借澧水交通之便,將湘西山區與洞庭湖濱平原連成一片的優越地理條件,合口不僅成為古代軍旅、郵遞必經之途,也是山區和平原物資吞吐的咽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繁華集市。據同治《安�?h志》載:“合口在明至清雍正時期是九溪衛地的重要商業中心。雍正七年正式設合口市。乾隆三年(1738)增設驛鋪、官渡,是上四府永(順)桑(植)慈(利)石(門)諸山區木材、櫚、茶油等山雜貨物的集散地”。并載:“船伐往來,商務繁榮,人口稠密,有上千鋪戶,為全縣之冠,素有‘小漢口’之稱”。 基礎設施 合口水陸交通通暢,市場繁榮,曾有“小漢口”之稱。目前,已建成小巧玲瓏,新穎多姿,布局合理,整潔衛生,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集鎮。全鎮有長達12.3公里寬窄適度、綠樹成蔭的新型街道;有自來水廠、郵電大樓、變電站和城防大堤等一套完整的基礎設施;有造型美觀的大觀集貿市場以及竹木、糧油、商貿、煙花鞭炮、牲畜交易等專業市場;有功能齊全的文化中心、電視中心和科教培訓中心;有享譽省、內外的合口中學、申鳴中學和縣辦第二中學;有工業產品躋身國際市場的新型裝飾材料廠、杰新紡織印染廠、油脂化工廠、軋花廠;還有建筑構思精巧,具有民族風格的水上樓閣——合心樓。 資源豐富 合口鎮資源豐富,石膏資源儲量達474822萬噸,號稱“亞洲之首”有品種多樣的農副產品基地,到2003年,全鎮已經建成了2.2萬畝優質油、1.8萬畝優質棉、1.6萬畝優質稻、5000畝蔬菜、2000畝淡水珍珠養殖和鮮魚立體混養、300萬羽土雞等六大特色經濟規模板塊,并形成了以生豬和土雞為主的畜禽產業、以反季節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以棉地間作套作為主的高效經濟作物、以水面立體開發為主的水產特色產業等四大優勢產業。 據同治《安�?h志》載:“合口在明至清雍正時期是九溪衛地的重要商業中心。雍正七年正式設合口市。乾隆三年(1738)增設驛鋪、官渡,是上四府永(順)桑(植)慈(利)石(門)諸山區木材、櫚、茶油等山雜貨物的集散地”。并載:“船伐往來,商務繁榮,人口稠密,有上千鋪戶,為全縣之冠,素有‘小漢口’之稱”。 合口是集文化、經濟、政治為一體的古鎮。民國初年即設郵電支局,開農村集市設郵政機構最先之例。大革命時期賀龍紅軍曾駐扎在此鬧革命,建立農民協會。1935年9月,紅二方面軍北上時曾在此駐扎。并于同年11月26日與鄧中夏同志紅六軍會師,召開前敵會議共商北上大計。1938年日寇侵湘時亦曾在此架設浮橋,投降南竄。 鎮區古文化 鎮區古文化燦爛,有文昌閣、萬壽官、三神廟、五通寺、揚四廟等古剎,雖遭天災與戰亂,已毀敗失容,但站在這些古跡遺址上,懷古探幽之感油然而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