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常德市 >> 鄉鎮介紹 >> 漆河鎮 |
![]() |
漆河鎮 |
漆河鎮地處湖南省桃源縣境西北部,距縣城40公里,東與馬鬃嶺鎮、架橋鎮接壤;南與楓樹鄉、太平橋抵界;西同黃甲鋪、九溪鄉毗鄰;北與雙溪口相依。面積155平方公里。轄51個村,4個居委會,500個村民小組,6.3萬人。306省道和沅水支流白洋河貫穿其中,是通往常德、張家界、五強溪的重要交通樞紐。該鎮民俗文化及特色農業豐富,旅游資源也較特色,經濟經濟發展較快,2003年工業產值12.04億元。 行政區劃 漆河鎮轄勒馬山、紅光、六角堰、石板坪、曉溪、列甲橋、建華、羅灣、禁碑埡、聶坪、漢官廟、廟兒崗、玉鳳坪、曙光、華巖河、黃鳳坪、展旗山、謝家垱、新華、崇壽寺、金龍山、鐵佛寺、劉家咀、重陽、黃婆店、白家溶、奪旗、方家橋、龍昌寺、鎮龍、玉皇坪、黃土堉、高碑、株湖、碌場橋、封火溶、八房坪、獅子、關橋、福星山、呂家垱、涌泉、約集崗、新民、天保山、白馬坪、鄭坪、聚寶山、松嶺崗、顯化崗、連珠橋51個村,仙鶴路、興隆祠、長壽街、仙人山4個居委會,500個村民小組,19929戶,6.3萬人,其中農業人戶13714戶,農業人口43619人。1997年被列入全省百強鄉鎮行列,2002年被列入湖南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3年被評為全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先進單位,2005年被列入湖南省重點鎮的行列。 歷史沿革 解放前漆河鎮屬漆河、莫林、莫溪三鄉地域,解放后屬第六區,轄漆河、放馬、展旗、黃婆店、碌場橋、龍昌寺、華巖河、奪旗、獅子、聚寶、天寶、福星等12村。1951年1月,建立漆河鎮,是桃源五個建制鎮之一。1956年撤區并鄉,漆河并入漆河鄉,成為漆河、黃婆店兩鄉;1958年9月中共桃源縣委在漆河鄉和黃婆店鄉進行建立人民公社試點,9月11日,成立桃源第一個人民公社--漆河人民公社;1961年8月,重新設區,9月縮小人民公社規模,漆河公社分為漆河公社、重陽公社、黃婆公社和涌泉公社;1968年6月,漆河鎮被撤消該為漆河大隊隸屬于漆河公社,1981年8月22日,漆河大隊自漆河公社析出恢復縣屬鎮,1984年春,公社改為鄉;1986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漆河鄉、漆河鎮、重陽鄉合并為漆河鎮;1995年11月15日,漆河鎮、黃婆店鄉、涌泉鄉合并為漆河鎮。 基礎設施 近幾年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取得了好的發展,如:村村通水泥路、通電話;農村水利建設及改造,農民文化生活建設等,農民的收入穩步提高。 該鎮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解放初期,漆河僅沿河十多間小鋪,街道不足百米。解放后城鎮規模發展迅猛,鎮區面積達到6。1平方公里,有四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2179人,各種超級市場。自選市場近20家,年貿易額達1.8億,鎮區內有縣屬高中一所,教職工139人,高級職稱8人,中級職稱23人。鎮屬中學一所(漆河鎮中學),小學十所,教職工318人,其中中級職稱160人。幼兒園14所,縣第三人民醫院設于此地,有醫護人員171人,病床100張,科室22個,新華書店、文化用品商店、建安器材、五金家電、銀行、郵電、影院、歌廳、農貿市場、自來水廠等居民配套服務設施完善。 民俗文化 漆河鎮屬于黃石水庫灌區,且有白洋河、麻溪河流匯于此,水力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現代工業、生活、農業污染,水質的所下降,建有重陽、紅衛兩個水輪電站。土地肥沃,陽光充足,主產水稻、棉花、油菜、柑橘、柚子、茶葉、馬蹄、花生、黃豆等。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鎮黨委一班人積極帶領群眾奔小康,春抓良種推廣,夏督科學管理,秋冬開發丘崗山地,使得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2003年全鎮產糧39712噸,油料8294噸,棉花200噸,水果10000噸,蔬菜9100噸 ,苧麻120噸,茶葉20噸,木材采伐量940立方米,畜牧業;生豬出欄68750頭,出籠家禽240萬羽,工業產值12.04億元。市場繁榮興旺,人民安居樂業。 旅游資源 漆河鎮屬剝蝕堆積地貌--崗地,地勢自西向東南傾斜,白洋河流經境內,可通舟輯;S306線、S227線、X055線縱橫交錯貫穿全境,縣道鄉道四通八達有350公里,各種機動車輛2450臺。該鎮1920年6月曾在新民學校出土商代太廟古物——青銅方罍皿天全,蓋現存湖南省博物館,底座已流失法國;1993年8月在松嶺崗才曾出土三國時期軍銅鍋兩口,現存縣文管所,1978年春在玉鳳坪村曾出土晉代“虎牙將軍”銀制和銅制印璽三枚及玉磺等文物,現存縣文管所;鎮龍村境內的寒風溪,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曾路過此地,并在寒風西溪石壁上書有“江山如畫”四個遒勁大字,今字跡清晰可辨,傳說禁碑埡曾是太平天國軍隊駐地,現有地名送將埡跑馬嶺,一天門可考。1921--1935年大革命時期,賀龍、蕭克同志曾幾度率部過境,駐扎在漆河鎮萬壽宮、關帝宮、重陽、六角堰一帶。據傳,古時候漆姓人家聚居此地,現有漆家山,故名漆家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