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湖南 >> 常德市 >> 鄉鎮介紹 >> 新鋪鄉 |
![]() |
新鋪鄉 |
新鋪鄉位于石門縣東北部,距縣城13公里。東與澧縣馬頭鋪鎮、臨澧縣新安鎮接壤,南與易家渡鎮相鄰,西與新關鎮相接,北與皂市鎮和三圣鄉毗鄰。全鄉總面積161.5平方公里,2007年經合村并組,行政村由39個合為23個,有451個村民小組,9020戶,3萬多人,是一個工礦企業發達的鄉鎮。 歷史沿革 新鋪鄉始建于1956年,1958年改屬雙紅公社,1983年改建瓜子峪鄉,1995年撤區并鄉,將燕子山與瓜子峪兩鄉合并而成新鋪鄉。 經濟狀況 全鄉境內資源豐富,該鄉私營企業發展到65家,工業總產值達到2.42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7494萬元,工業稅金達到1360萬元,2007年共產煤25萬噸,水泥8萬噸,石煤12萬噸,磚5200萬塊。通過提質增效,2007年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00萬元,相當一部分增長來自于質量創收。大部分企業擴大投入,增加了技術改造資金投入,上半年完成技改投入1500萬元,黃木煤礦投資1000萬元進行延伸改造,能提升生產能力3萬噸。永興合作煤礦投資200萬元,用于改造排水、用電、運煤等存在安全隱患的幾大問題;艾家山煤礦投入100萬元,掘進巷道300米,并進行了穩定加固,確保生產線正常運轉,消除了井下各種不安全隱患。 全鄉柑橘種植面積達到2.15萬畝,總產量13500噸,總產值突破了1500萬元,良種覆蓋面提高到90%,優質柑桔園面積達到了80%,單產增加到2500公斤,基本解決了“大小年”問題。在紅廟山村建立了1500畝綠色無公害生態園辦點示范,在黃溪峪村連片開發丘崗地400畝,全部發展早熟蜜。 近年來,新鋪鄉始終按照"工業強鄉、農業固鄉"的指導思想,注重突出項目建設,做強資源工業;突出現代農業,發展優勢產業;突出環境改善,建設宜居鄉村;突出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新鋪,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注重突出項目建設,做強資源工業新鋪鄉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儲有煙煤、石煤、鐵礦、磷、石灰石、白云石等二十五種礦種,其中煙煤儲量約2300萬噸,石煤儲量約2500萬噸。依托礦產資源,我鄉工業經濟全面發展。截止到2007年,我鄉私營企業發展到65家,工業總產值達到2.42億元。實現企業利潤總額1500萬元,工業增加值7494萬元,工業稅金達到1360萬元,年產煤25萬噸以上,水泥8萬噸,石煤12萬噸。現有各類企業1000多家,永興煤礦的工業產值已逾千萬,另有7家企業產值過百萬。在以資源型企業為龍頭的引導下,建筑公司,精灰廠等企業也應運而生;引進企業飛速發展,9家合資或獨資企業相繼投產;個體私營經濟風起云涌,集商貿、運輸、飲食服務等為一體,成為全鄉經濟的生力軍。 突出現代農業,發展優勢產業,鞏固傳統農業。穩定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油菜種植面積2.2萬畝,玉米優良品種推廣面積6000多畝。全鄉柑橘種植面積達到2.15萬畝,總產量13500噸,總產值突破了1500萬元,良種覆蓋面提高到90%,優質柑桔園面積達到了80%,單產增加到2500公斤,鄉柑橘協會在紅廟山村指導建立了柑橘合作社,在黃溪峪村連片開發了丘崗地400畝。全部發展早熟蜜橘。發展反季節蔬菜6000畝,出欄生豬8萬頭,羊4萬只,雞40萬羽,牛1萬頭,建成4個養豬廠5個養雞廠,新發展養殖大戶150個,全鄉共建立了5個養殖小區。重點扶持了祥農薯粉廠和大唐、茂源柑橘打蠟加工廠等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社會事業 突出條件改善,建設宜居鄉村近年來,新鋪鄉通過爭取上級投入、民間投入,共投資80余萬元,完成了王家嶺、土橋鋪、雙堰堤、黃木崗、羊子埡等村的人畜飲水工程。整治了黃木、黃溪峪等10余座病險庫塘。完成了鄉村水泥路硬化40余公里。2006年投資40萬元建設了鄉敬老院,入住五保老人50人。嚴格按照"一個免征,兩個取消,三項補貼"政策的落實,加強補貼資金監管,實行全鄉打卡發放到了農戶。此外,新鋪鄉林業資源豐富,全鄉共有林業用地面積14.9萬畝,其中鄉、村聯營林場面積1.5萬畝,森林蓄積量45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8.5%。新鋪鄉19個村涉及退耕還林,總面積6681.4畝,其中退耕地3643.4畝,荒山配套造林3038畝,生態公益林補償面積43600畝,退耕還林、公益林補貼每年都打卡發放到位。大力支持皂市水庫移民工程建設,接納移民32戶102名移民。全鄉新型農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0%,新增社會養老保險110人,新增失業保險40人。健全完善了10大社會救助體系的檔案管理。投資30萬元改造了鄉衛生院,改善了農民就醫條件。 突出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新鋪新鋪鄉教育工作蓬勃發展。現有初中2所,小學8所,4個教學點,全鄉有初中學生785人,小學生1468人。初中畢業率、升學率均在90%以上。實現了村村通廣播,有線電視用戶達1500余戶,電視覆蓋率100%,實現了村村通電話。舉全鄉之力全面消除不安全因素,杜絕了各類安全穩定事故的發生。鄉、村"一中心五網絡"機構健全,全鄉治安查處到位,*功、門徒會等邪教組織得到嚴厲打擊。全鄉計生率、婦檢率、統計準確率、合法婚姻率、流動人口合同簽訂率及各類手術全部達標,生殖健康監測準確及時,社會撫養費征收到位,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發放到位率100%。同時,其它社會事業得到了全面平衡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