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縣建治于隋煬帝大業十三年,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她雄居湘南邊陲,地處楚尾粵頭,居七澤之末,聯五嶺百粵之徽,進可制韶關,退可蔽衡湘,固南北之咽喉,勢險要之當防,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湖南的“南大門”,史稱“楚粵之孔道”。下轄27個鄉鎮,349個行政村,其中有16個鄉鎮與廣東的樂昌、陽山、乳源、連州等縣市接壤,湘粵邊界線長達220公里。

宜章還是我國中南部地區罕見的生物基因庫,境內近300平方公里的莽山原始森林,既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又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上千種國家保護動、植物。其中莽山烙鐵頭蛇屬全球獨有蛇種,已被列為國家瀕危保護動物。
行政區劃
宜章縣轄11個鎮、15個鄉、1個民族鄉:
鎮:城關鎮、白石渡鎮、楊梅山鎮、瑤崗仙鎮、梅田鎮、麻田鎮、黃沙鎮、迎春鎮、一六鎮、栗源鎮、巖泉鎮
鄉:城南鄉、漿水鄉、長村鄉、東風鄉、天塘鄉、笆籬鄉、白沙圩鄉、關溪鄉、長策鄉、里田鄉、新華鄉、赤石鄉、平和鄉、太平里鄉、沙坪鄉、莽山瑤族鄉
歷史沿革
宜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漁獵農耕,繁衍生息。夏、商、西周為《禹貢》所稱九州的荊州之域。春秋、戰國屬楚。秦起為郴縣地。隋大業十三年(617),梁后裔肖銑反隋,稱帝荊州,據有郴州,析郴縣南境置義章縣,設縣治于永福下村(今麻田鄉新村)。唐武德七年(624)廢義章縣,并入郴縣;武德八年,復置義章縣,屬郴州桂陽郡。武后長壽元年(692),析縣境之一部置高平縣;義章縣治仍設永福下村,高平縣治則設于今宜章縣城所在地。兩縣同屬江南道桂陽郡。開元二十二年(734),廢高平縣,徙義章縣治于高平治所,屬江南西道郴州桂陽郡。宋代,義章縣屬荊湖南路郴州軍;太平興國元年(976),為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名宜章縣。元代,宜章縣屬湖廣行中書省岺北湖南道郴州路。明代,宜章縣屬湖廣布政司郴州直隸州。清代,宜章縣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郴州直隸州。民國以來,湖南省省縣之間設置頻變,宜章縣隸屬不常。
1961年7月恢復臨武縣,宜章縣仍轄原屬地域�?h名及地域沿用至今,現隸屬郴州市�?h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名稱由來
宜章古稱乂章,取大、小章水交匯之意。很多宜章人認為是義章。其實是錯誤的。義沒有交匯之意。從義和乂的甲骨文看就一目了然。

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地理環境
宜章縣地處東經112°37′—113°20′,北緯24°53′—25°41′。位于湖南省東南部,鄰接廣東省。東界汝城縣、資興市,南鄰廣東省樂昌市、連州市、乳源瑤族自治縣、陽山縣,西連臨武縣,北靠郴州市。
境內地勢南北兩端向中部傾斜,西北部向中部、東部傾斜,由中山、低山、丘陵、崗地、平原等構成,呈明顯的階梯分布。縣境周圍山巒疊嶂,奇峰高聳,西北部的的騎田嶺主峰二尖峰海拔1654米,東北部的瑤岡山高峰仙鵝包蛋海拔1842米,南部莽山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3米,為全縣最高點。
宜章縣境周圍山巒疊嶂,奇峰高聳,西北部的的騎田嶺主峰二尖峰海拔1654米,東北部的瑤岡山高峰仙鵝包蛋海拔1842米,南部莽山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3米,為全縣最高點。
莽山位于南嶺山脈北麓,總面積2萬公頃,東、西、南與廣東省乳源、連州、陽山相鄰。境內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峰猛坑石海拔1902米,稱“天南第一峰”。
宜章縣境內有大小溪河276條,絕大多數屬珠江水系。流長5公里、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6條,其中屬珠江水系62條,屬湘江水系的4條。河網密度為0.47公里/平方公里。武水,是珠江水系的一級支流,由西向東橫穿中部,境內流長30公里。長樂水,是珠江水系北江的二級支流,由南向東北流經7個鄉41個村,境內流長105公里。玉溪河、章水、漁溪,均是珠江水系北江二級支流,分途由北向南穿越,境內流長分別為24公里、32.6公里、18.2公里。年平均降水的地表徑流量為20.08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8.43億立方米,武水、長樂水、章水、玉溪河等溪河的客水徑流總量13.49億立方米。
氣候特征
宜章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氣候受季風交替影響,春早多變,夏熱期長,秋短溫涼,冬無嚴寒,熱量豐富,雨水不勻。年平均氣溫18.3℃,1月平均氣溫7.1℃,7月平均氣溫28.1℃。年平均日照數為1603.1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無霜期292天。

郴州飛天山
自然資源
宜章素有“煤炭之鄉”、“建材之鄉”的、“有色金屬之鄉”的美稱。地質勘探初步查明有9類36種礦藏,廣泛分布在全縣20多個鄉鎮,尤以煤炭著稱,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已探明的表層儲量達1.28億噸,目前可開采量5069萬噸,主要分布在梅田、麻田、漿水、長村、楊梅山、關溪等鄉鎮。鎢、錫、鉛、鋅、錳、銻等有色金屬資源儲量也較大。其中,里田的界牌嶺原生錫礦8.4萬噸,為大型金屬礦床;已知銻汞礦點16個,赤石長城嶺銻礦遠景儲量在100萬噸左右,品位在1%以上;鉛鋅礦D級儲量92萬噸,主要分布在平和田尾、長策一帶;鎢礦以瑤崗仙礦區為最富,黑鎢和白鎢工業儲量極豐,此外還有麻田、東風、白沙、城南等鄉的8個礦點;錳礦分布在8個鄉鎮,保有儲量250萬噸;鐵礦分布在13個鄉鎮,保有儲量155萬噸。特種非金屬礦藏有冰洲石、水晶;化工冶金輔助原料建材等其它礦產有硫鐵礦、磷、毒砂、高嶺土、粘土等,其中赤石長城嶺高嶺土儲量大于70萬噸,東風鄉的硅灰石礦全國聞名,城南的白云石等儲量極其豐富,另外還有14處溫泉。近年來,該縣礦業飛速發展,礦業總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生物資源品種繁多,水稻有燦、粳兩大類20多個品種,旱糧有紅薯、玉米、大豆、小麥、大麥、高粱等30余個品種;經濟作物有柑桔、茶葉、烤煙、苧麻等180余個品種;已查明的樹種有90多科5844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樹種1種,二級保護樹種8種,三級保護樹種11種;竹類有17種,植物藥物有1100種。畜禽有近10種。魚類有29種。
有珍稀保護野生動物32種,其中一類5種、二類27種。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7.01萬千瓦,其中近期可發量為6.2萬千瓦。有天然出露熱(溫)泉水13處,人工出露熱(溫)泉水1處,居全省縣市之冠。
經濟概況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412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2%(比上年,下同),人均GDP10392元(按現價匯率折算為1522美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9208萬元,增長4.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77703萬元,增長8.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7218萬元,增長3.6%。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98.2%。分類別看,食品類上漲 0.4%,煙酒及用品類上漲1.9%,衣著類下降5.7%,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類下降4.8%,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下降2%,交通和通訊類用品下降3.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下降0.1%,居住類下降3.8%,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5.7%。
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全面完成了省市下達的為民辦實事30項考核指標,其中16項超額完成任務;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有力;繼續保持計生工作全省一類縣水平,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一盤棋”工作被評為全省先進;全縣社會大局持續穩定,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合格縣;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縣政府被評為全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梅田鎮被評為全省安全生產示范鄉鎮。

宜章縣人民檢察院
交通通訊
宜章縣交通、通訊發達。公路有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1803省道貫通南北東西,鐵路有京廣復線及白楊支線、坪梅支線縱橫交錯,加上正在修建即將開通的宜連高速公路,全縣四通八達的交通格局正在形成。郵電通訊方便快捷,已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寬帶信息,省時暢達。
近幾年來,宜章縣委、縣政府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區位、交通、資源優勢,實施了以“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變交通優勢為流通優勢、變區位優勢為開放優勢”為主要內容的“三變戰略”,瞄準粵港澳市場,把握市場脈搏,努力把宜章建設成為粵港澳市場的“物資后備庫”。
教育衛生
年末實有學校295所,其中普通中學34所,小學251所。年末實有民辦學校10所,其中普通中學4所,比上年增加1所;小學6所。全縣教職工5127人,其中民辦學校教職工601人。全縣新招學生18840人,其中民辦學校新招學生1301人。全縣在校學生數82486人,其中民辦學校在校學生數505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高考本科上線618人。
年末全縣醫療衛生機構717個,其中:國有醫院29個,民辦醫院1個,農村衛生室659個,個體診所25個。全縣衛生技術人員2487人,其中醫生數723人。衛生機構床位數1774張,其中:鄉鎮衛生院床位數1234張,縣級衛生機構床位數430張。全面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參合人員41.8萬人,參合率92.4%。
風土人情
八月十五是中秋,但宜章白沙圩鄉桐木灣村的李姓人家,卻總要把中秋節安排在八月十四這一天,這種風俗已經流傳了一百五十多年。
相傳一百五十多年前,桐木灣村一女子參加了著名女將洪宣嬌領導的抗清隊伍。一天,洪宣嬌聽說桐木灣村的女子非常勞累,連過中秋想回一趟娘家都抽不出時間。非常體恤女性的洪宣嬌便建議桐木灣提前一天過中秋,以便于這里的媳婦中秋這天回娘家,同時也方便桐木灣外嫁的女兒提前一天回桐木灣孝敬父母。因此,無論是桐木灣的媳婦,還是桐木灣外嫁的女兒,每一年都有兩天是在過中秋。
該村的李立生老人說:“我們李姓的中秋節,除了在時間上提前一天以外,其它風俗和鄰近的村莊并沒有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