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石峰區位于株洲市北部,是株洲石峰區市四個縣級城市區之一,總面積161平方公里,人口27萬,轄清水、云田、荷花、龍頭鋪四個鄉鎮及清水塘、響石嶺、田心三個街道辦事處。北接長沙,西連湘譚,地處長、株、潭“金三角”前沿,株洲市內交通主干道建設大道與320國道穿區而過,公路交通極為便捷,京廣、浙贛鐵路干線在市區交匯,江南最大的路網性編織組站—株洲北站位于石峰區的中部。區內共有九大企業專用鐵路貨場,以株洲北站為中心,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鐵路網路。
行政區劃
石峰區轄5個街道、1個鎮、1個鄉。
田心街道:三沖社區、叫雞嶺社區、東門社區、南峰社區、北嶺社區、泉塘灣社區、田心社區、田心村
響石嶺街道:金盆嶺社區、白石港社區、李家沖社區、杉木塘社區、萬泥塘社區、先鋒社區、響石嶺社區、楊古老社區、新建村社區、云峰閣社區、石峰頭社區、石峰村
清水塘街道:花果山社區、沈家灣社區、湘天橋社區、報亭社區、井勘社區、果園社區、白馬垅社區、湘天橋村、白馬村、九塘村、大龍村
銅塘灣街道:銅塘灣社區、清霞社區、映峰社區、丁山社區、清水塘社區、湘河社區、楊梅塘社區、竹山社區、清水村、建設村、長石村、霞灣新村
井龍街道:新民社區、樟樹下社區、新明村、橫石村、九郞山村、井龍村
龍頭鋪鎮:龍興居委會、興隆山村、雞嘴山村、郭家塘村、交通村、龍頭村、龍升村
云田鄉:菖塘村、美泉村、柏嶺村、云峰湖村、五星村、云田村、高福村、馬鞍村、蓮花村
歷史沿革
根據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湘潭縣志》記載,石峰區境內原系湘潭縣東南荒僻野嶺,僅白石港河街、清水塘老街兩處設有通往湘潭、長沙的驛站。民國時期白石港以北屬湘潭縣東一區昭陽鄉管轄,白石港以南屬株洲鎮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屬湘潭縣清水鄉管轄。1951年7月成立株洲市,境內屬郊北區管轄。1956年撤區并鄉,境內屬清水鄉。1957年成立人民公社,境內屬朱田鋪公社管轄。1958年3月27日成立清水塘辦事處,管轄石峰山以北的城區范圍,辦事處駐地在冶煉廠生活區一區八棟。1959年3月6日,組建清水塘區,橋梁廠以北歸清水塘區管轄。
1960年4月更名為清水塘人民公社。1969年7月籌建北區。1970年7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為縣級城市區,管轄范圍為原清水塘區和原中心區的賀家土辦事處,駐地天橋街80號。同年12月成立株洲市北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9月,區政府搬至建設北路70號。后經國務院批準,株洲市城區進行區劃調整,撤銷北區,于1997年8月1日成立石峰區。石峰區轄響石嶺、清水塘、田心3個街道辦事處和清水、荷花、龍頭鋪、云田4個鄉鎮,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自然環境
石峰區在內地城市區中,區位優勢明顯。北接長沙,西連湘譚,地處長、株、潭“金三角”前沿。全區以丘陵地帶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嶺谷相間,盆地呈帶狀展布;東南部均為山地,山巒迭障,地勢雄偉。羅霄山脈是萬洋山、諸廣山和武功山的統稱,位于中國湖南和江西的交界,是兩省的自然界線。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其中著名的山峰有八面山,井岡山,武功山等。
區域面積166.48平方公里, 有耕地面積7萬畝,其中農田面積3.7萬畝。主要城郊特色農業產業有花木、蔬菜、特種養殖,區內森林、礦產、水能各類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C至18°C。
地理優勢
石峰區北接長沙,西連湘譚,地處長、株、潭“金三角”前沿,株洲市內交通主干道建設大道與320國道穿區而過,公路交通極為便捷,京廣、浙贛鐵路干線在市區交匯,江南最大的路網性編織組站—株洲北站位于石峰區的中部。區內共有九大企業專用鐵路貨場,以株洲北站為中心,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鐵路網路。石峰區與黃花國際機場有高速公路連接,兩地僅距五十公里。在內地城市區中,石峰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發達,發展潛力巨大。株洲市通訊發達、郵政、電信事業日新月異,擁有程控電話20萬門,尤其是株洲信息港的開通發及全國最高電視鐵塔的矗立,為株洲走向世界插上了動脈,石峰區成為理所當然的受惠。區內有全省大型的骨干火電廠——株洲電廠,有 千伏發電站線等各級電網。擁有市內最大的自來水廠及煤氣公司,水、電、氣安裝方便,供應充足。農業開發及農業產業化進程走在了株洲各城區前列,擁有云田花木花卉種養區,可為城鄉提供四季花木;各鄉鎮的農業及水利設施齊全,具有很好的抗旱能力;糧食產量穩定,儲備充足;養殖為玫經濟作物種植初具規模,是株洲市區的重要“菜藍子”基地。
基礎設施
現有鄉鎮企業70余家, 9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8億元,特別是錦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興隆水玻璃股份的限公司在省內鄉鎮企業中占有顯著位置。 區街工業錦上添花 石峰區是株洲市區街企業最為發達的城區,保險粉、特種饈、橡膠復合件、胺基磺酸等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離有盛譽。全區共有年產值超千萬無的區辦工業企業近十家,有各類大、中專和中、小學80余所。全區現有各類事業技術人員 1.5萬人,有各類研究院所40余所,具有很大科技開發潛力。全區醫療衛生事業自成體系,有各類大中醫院、醫務所 90余家,醫療設施先進,醫術精湛。 石峰區是株洲市外經外貿的重要基地,是株洲市冶金、電力機車、化工、精煤等出口產品的產要產地。
株洲市是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而株洲市的工業企業大多集中在石峰區,其中機械、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在國內、省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國工業企業五百強中,有三家地處石峰區,株洲市 50%以上的工業產值來自石峰區。此外,一重工業配套的相關工業企業及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為經濟進步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石峰區逐步形成了以重工業區為中心,多種產業相配套的完整的工業體系。
經濟概況
石峰區是湖南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其機械、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在國內、省內舉足輕重,全區擁有鄉以上企業200多家,其中“全國500強企業”三家、大型企業12家、上市公司2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3家,過億元的企業22家。石峰區完成的工業總產值是株洲工業的半壁江山,工業基礎雄厚,企業綜合競爭實力較強,品牌優勢突出,年銷售過億元的產品有20多種,電鋅、電力機車產銷量居全國首位,電鉛、硫酸產銷量居全國第二位,保險粉產銷量穩居全球第一,火花塞、水玻璃、精銦、白炭黑等產品也在全國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企業人才實力雄厚,全區擁有各類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18所,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2.6萬人,人才層次涵蓋院士、博士后、博士、碩士和一般技術人員。工業的全面發展,也帶動了石峰區商貿三產的繁榮。過去商貿三產業一直是與石峰區工業發展不相稱的一項產業,發燕尾服相對滯后,過幾年,石峰區推出營造中心、成片帶動的戰略,使石峰區的商貿三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2002年,石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6.19億元,較上年增長12.3%,增長速度比全市高出1.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58億元、47.78億元、16.83億元,增幅分別為4%、13%、11%。全區經濟總量約占全市(五縣四區)的18.6%,占城市四區的34.3%。 工業經濟支撐石峰。石峰區是湖南省工業化標志性城區,區內大中型工業企業云集,并擁有國家級科技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通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機電、建材為龍頭的制造業產業群,擁有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冶煉集團公司、株洲化工集團公司、湘氮實業公司、株洲電廠、湘火炬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時代集團公司等一大批行業龍頭企業。從區域經濟結構看,三次產業的比重為2.4:72.2:25.4,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在經濟總量中占據主導地位并強有力地支撐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2002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44.2億元,增長12.8%,拉動GDP增長8.55個百分點。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為66.8%,占據全市及城市四區的份額分別約為30%、52.4%。全區規模以上企業(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112家,其中大中型企業25家:特大型企業1家、大一型企業5家、大二型企業9家、中型企業10家。2002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121.3億元,實現利稅7.82億元,企業從業人員6.2萬人。
石峰區特色
株洲市是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而株洲市的工業企業大多集中在石峰區,其中機械、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在國內、省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國工業企業五百強中,有三家地處石峰區,株洲市 50%以上的工業產值來自石峰區。此外,一重工業配套的相關工業企業及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為經濟進步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石峰區逐步形成了以重工業區為中心,多種產業相配套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今后的產業發燕尾服提供了堅實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多種工業并存,管理體制靈活,現有鄉鎮企業70余家, 9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8億元,特別是錦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興隆水玻璃股份的限公司在省內鄉鎮企業中占有顯著位置。
石峰區是株洲市區街企業最為發達的城區,保險粉、特種饈、橡膠復合件、胺基磺酸等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離有盛譽。全區共有年產值超千萬無的區辦工業企業近十家,成為繁榮地方經濟、創造更多就為業機會的一支重要力量。
各項實例事業不斷發展,區內有各類大、中專和中、小學80余所,為經濟發展培養和輸送了大量人才。全區現有各類事業技術人員 1.5萬人,有各類研究院所40余所,具有很大科技開發潛力。全區醫療衛生事業自成體系,有各類大中醫院、醫務所 90余家,醫療設施先進,醫術精湛。
石峰區是株洲市外經外貿的重要基地,是株洲市冶金、電力機車、化工、精煤等出口產品的產要產地。
風土人情
舊俗一般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新正初一雞鳴即起,庭前燃放爆竹,謂之“開財門”、“開門紅”。燃燭敬天地、拜祖先,然后出門拜五方,稱作“出行”或 “出方”。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為熱鬧的是耍龍燈。龍燈的品種繁多,如長龍、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玩龍燈一般是初五出燈,十五收燈,游行于街巷與田垅之 間,遇寬敞人多之處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帶,有的玩龍燈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周圍數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稱“玩家門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各家均要吃元宵,以示團圓。
因而地方劇曲種類繁多,流傳也廣。主要有花鼓戲、湘劇、祁劇、地花鼓、木偶戲、皮影戲、鬼臉戲、漁鼓、絲弦、小調、蓮花劇、打連廂、打錢鞭、布圍戲、獨角戲以及瑤族談笑等。花鼓戲以小旦、小生、小丑“三小”見長,是群眾最喜歡的劇種之一。它起源于清順治年間,由原衡山的“采茶調”和衡陽的“車馬燈”等民間歌舞發展而成,因聲腔語言相近,流傳地方相通,故統稱“花鼓戲”。以后,逐步流入全省其他地區。1983年編修的《中國戲劇.湖南卷》中,將流行在湘南各地的花鼓戲統稱為“花鼓戲”。湘劇屬湖南地方劇的一種,于三百年前由鄰近縣流入。湘劇的音樂分為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兩部分,包括昆腔、高腔、彈腔、雜腔小調等四種聲腔和過場曲牌、打擊樂曲。唱腔今以彈腔和高腔為主,尚保存一部分昆腔劇目。舞臺語言以衡州官話為基礎,結合中州韻規范而成。湘劇的昆腔,格律同于昆曲,但咬字頗具地方特色,上聲字依湘南上聲字調高唱,使唱腔悠揚清亮。傳統曲牌有“粗牌子”、“細牌子”之分,前者古樸粗獷,腔簡字多,演唱速度稍快,用嗩吶和笛子伴奏;后者細柔婉轉,腔繁字疏,演唱速度較慢,以曲笛伴奏。湘劇的高腔曲牌,可分為《駐云飛》、《四朝元》、《錦堂月》、《桂枝香》、《香羅帶》、《八聲甘州歌》、《鎖南枝》、《一枝花》、《駐馬聽》、《漢腔》等類,分“腔”與“放流”兩個部分。腔尾由人聲幫腔,打擊樂伴奏;放流字多腔少,曲調為朗誦體,由鼓板擊拍。高腔由一個人清唱,眾人幫腔,不要音樂伴奏,地方特色十分濃郁。衡陽湘劇的彈腔也分南、北路,地方特色十分濃郁。南路唱腔無行當之分,但各行當的演唱風格有所區別。北路生旦分腔,小生與旦行同,凈行與生行同。旦腔比生腔高五度。旋律低且深沉,聲調凄涼、哀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