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縣位于江西省西南部,章江源頭,地處東徑113°55′-114°38′,北緯25°24′-25°55′之間。東鄰南康市,南接大余縣和廣東仁化縣,西毗湖南汝城、桂東兩縣,北與上猶縣接壤,距贛州市90千米。全縣東西長約73千米,南北寬約59千米,總面積2206.27平方千米。總人口20 萬人。以漢族為主,有畬、回、壯、滿等少數民族。全縣通行客家話。
縣人民政府駐橫水鎮。郵編:341300。代碼:360725。區號:0797。
行政區劃
崇義縣轄6個鎮、10個鄉:
鎮:橫水鎮、揚眉鎮、過埠鎮、鉛廠鎮、長龍鎮、關田鎮
鄉:龍勾鄉、杰壩鄉、金坑鄉、思順鄉、麟潭鄉、上堡鄉、聶都鄉、文英鄉、樂洞鄉、豐州鄉
歷史沿革
崇義,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統一后,屬南野地。隸九江郡。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九江郡為豫章郡。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屬南野縣和南安(亦作安南)縣地,隸南部都尉。晉太康元年(280年),屬南野縣和南康縣地。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崇義隸虔州。唐朝,屬南康縣和大庾縣地,隸屬南康郡。五代末期,屬南康縣、大庾縣、上猶縣地,隸昭信軍。宋朝隸南安軍。元朝,屬南康、大庾(yǔ)”、上猶縣地,隸南安府。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析上猶縣的崇義、上堡、雁湖3里,南康縣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縣的義安、聶都、鉛廠3里,置崇義縣,隸南安府。清朝,隸南安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三年(1914年),崇義屬贛南道。
1949年8月20日,崇義解放。同時成立崇義縣人民政府,隸贛州分區。1950年7月,屬贛西南行政區。1951年6月,屬贛州專區。1954年6月,屬贛南行政區。1964年,屬贛州地區。1999年7月1日贛州撤地設市,崇義隸屬贛州市至今。

陽嶺森林公園
地理氣候
崇義縣位于江西省西南邊陲,地處東經113°55′~114°38′,北緯25°24′~25°55′之間。東與南康市接壤,南與大余縣和廣東省仁化縣相交,西與湖南省汝城縣、桂東縣毗鄰,北與上猶縣交界。東西長約73公里,南北寬約59公里,總面積2206.27平方公里。距贛州市90公里。
境內山脈縱橫交錯,群峰起伏連綿,中部陽嶺海拔1259.5米,北部石牙頭海拔1333米,東部牛軛潭海拔140米,西部諸廣山脈齊云山海拔2061.3米,西南花皮山海拔1581米,東北部陡水水庫,水域海拔170米,全縣地勢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傾斜。按地貌特征,全縣大致可分為中山、低山、高丘陵、河谷階地四種類型。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占土地總面積47.67%;高丘(海拔300~500米)占45.06%;低丘及河谷階地(海拔300米以下)占7.27%。全縣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32座。其中西北部思順鄉的齊云山海拔2061.3米,為境內最高點,也是贛南海拔最高的山。
崇義的江河屬長江流域贛江水系,是章水干流重要的支流。河流以大江、小江、揚眉江為主,文英、上堡、思順、金坑、聶都、義安、新溪等河次之,累計有大小河流83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20平方公里的有30條,小于20平方公里而大于5平方公里的有53條,總長度980.9公里。平均河流密度每平方公里0.441公里。
崇義縣地處中低緯度,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區,冬夏兩季盛行季風,全年熱量豐富,四季分明,霧日多,日照偏少,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無霜期長。但由于地形復雜,垂直高度差異大,山上山下,向陽面和背陽面,氣候差異十分明顯。
自然資源
崇義屬常綠闊葉林生物氣候帶,適宜各種植物的繁衍。至今保留白堊紀末和第四紀冰期后孑遺的單科單屬單種樹種銀杏。此外,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有銀杏、南方紅豆杉、伯樂樹、水杉、禿杉。國家二級保護樹種有長苞鐵杉、閩楠、浙江楠、楠木、花櫚木、厚樸、野茶樹、杜仲、福建柏、觀光木、鵝掌楸11種;國家三級保護樹種有穗花杉、油杉、凹葉厚樸、紅花木蓮、黃山木蘭、天竺桂、沉水樟、半楓荷、白桂木、白辛樹、華南栲、青鉤栲等14種。全縣森林資源豐富,樹木種類繁多。林木樹種有123科,892種,有“江西省綠色寶庫”之稱。
崇義森林茂密,氣候溫暖,適宜各種動物的生存和繁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南方花鹿、蟒、黃腹角雉等;二類國家保護動物有金貓、獐、鷹、貓頭鷹、蘇門羚、毛冠鹿、山黑鹿、水黑鹿、穿山甲、水獺、小靈貓、大靈貓、白鷴、紅腹錦雞、娃娃魚15種。
崇義雨量充沛,溪流縱橫,河床比降大,無論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均較豐富。經統計,縣境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25654萬立方米。地下水儲量為27100萬立方米。全縣水資源共有232600萬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9.8879萬千瓦。年電能17.4億千瓦時。年均理論密度每平方公里90瓦。
崇義礦藏資源豐富,現有鐵、銅、鉛、鎢、錫、鉬、鉍、鈹、金、銀、鋰、銣、刨、鉭、稀土、鈾等金屬礦;有水晶、冰州石、螢石、瓷土、磷、大理石、花崗石、硅石、石灰巖、白云巖等非金屬礦;有燃料礦——煤。已開發利用的有鉛、鋅、鎢、錫、鉬、鈹、金、鈾、熒石、大理石、石灰巖、煤,其中鎢錫為尤盛。

崇義縣城
經濟發展
崇義是生態大縣。該縣加大對章江源頭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力度,挖掘林產和礦產支柱的潛力,走依靠科技、深加工高附加值工業經濟強縣路子,年內鎢業加工一項產值要達到7億元以上,稅收4500萬元;新續上28座小水電站裝機容量力爭達到10萬千瓦,依托“中國南酸棗之鄉”品牌,整合茶葉、油茶,擴大南酸棗系列綠色食品的開發力度;擴大竹筍豐產林、麻羊、臍橙、糧食生產基地規模,年內新增旅游投入2500萬元;著力建設杜鵑園林、長壽村等陽嶺八大旅游工程,實現年接待游客15萬人的目標。
崇義對基礎設施、農村、生態保護、社會事業、安全穩定、社會保障同時重視。對生態保護、計劃生育實施一票否決;高標準建設30個新農村示范點;大力提升全縣人口素質,實施好聯合國計生項目;創建全國先進文化縣,從而實現GDP總量、固定資產投入、財政總收入、工業增加值、招商引資、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新增貸款規模、社會保障覆蓋率等8項指標增幅超過10%。同時,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對資源消耗影響經濟發展的阻力、越級信訪數量、安全生產事故、農民人均負擔非穩定收入與財政收入比重、城鎮失業率、農村貧困人口數等8項指標明顯下降。
據初步測算全縣生產總值382112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0708萬元,增長4.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24162萬元,增長19.3%;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97242萬元,增長17.2%。國民經濟三大產業比例結構15.9:58.7:25.4。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216306萬元,占生產總值的56.6%,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68.5%,拉動生產總值增長8.9個百分點。2010年,由于食品類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全年消費價格總指數為3.4%,比上年上升1.7個百分點。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良好。到2010年末全縣個體戶戶數7512戶,從業人員16175人,分別比上年增長24.2%和26.4%;私營企業數384戶,從業人員12957人,分別比上年增長24.3%和7.7%。
農業經濟
2010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1679畝,蔬菜面積26441畝,油料面積8409畝,瓜果面積1598畝。全年糧食總產量48162噸,基本與上年持平。其中稻谷產量45617噸,雜谷產量286噸,豆類產量663噸,薯類產量(折糧計算)1882噸。
全縣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積336公頃,有林地造林面積336公頃,更新造林面積726公頃,成林撫育面積882公頃。生產木材17.8萬立方米,毛竹420.4萬根。
全縣生豬出欄7.9萬頭,比上年增長9.0%;家禽出籠8033百只,比上年下降1.9%;肉類總產量8855噸,比上年增長1.0%;全縣水產品總產量達12018噸,比上年增長1.3%。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25115千瓦,比上年增長15.8%,農用化肥施用量17648噸,比上年增長8.9%;農村用電量4827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6.0%。

工業企業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67493萬元,比上年增長44.2%。完成工業增加值130697萬元,比上年增長37.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1193萬元,比上年增長45.6%;實現利潤總額31801萬元,比上年增長104.7%;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4.3%,產銷基本銜接。四大支柱產業正逐步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和企業利潤大幅增長,章源鎢業3月成功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
2010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3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5.6%。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80400萬元,比上年增長39.9%,農村非農投資22784萬元,比上年增長13.6。全縣50萬元以上項目中:工業完成投資36821萬元,農業完成投資4764萬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投資18255萬元,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完成投資9435萬元,教育完成投資2706萬元、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完成投資635萬元,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完成投資14566萬元。全年新增固定資產81415萬元,比上年增長53.9%。
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3626萬元,比上年增長111.9%。商品房施工面積101344平方米,房竣工面積25428平方米。
貿易經濟
全縣消費市場持續旺盛,保持了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全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412.1萬元,比上年增長18.2%。從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1059.0萬元,比上年增長18.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0353.1萬元,比上年增長17.5%。從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70579.1萬元,比上年增長18.2%;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0833.0萬元,比上年增長18.1%。
全年實際利用外商投資960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8%。外貿出口493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5.7%;全年交通運輸部門完成貨運量292萬噸,增長47.5%;完成客運量211萬人,增長29.4%。全縣固定電話容量40992門,本地固定電話年末用戶26452戶,移動電話年末用戶118246戶,互聯網年末用戶10857戶。
2010年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41808萬元,比上年增長0.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064萬元,比上年下降1.3%。地方財政收入中,工商各稅完成10515萬元,比上年增長16.1%;農業稅收1612萬元,比上年下降30.8%;企業所得稅及退稅2205萬元,比上年增長25.6%;非稅收入13732萬元,比上年下降10.2%。全年財政支出71533萬元,比上年增長4.4%。在財政支出中,教育支出9952萬元,比上年增長1.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818萬元,比上年下降16.6%,醫療衛生支出6103萬元,比上年增長10.9%,環境保護支出2142萬元,比上年增長43.3%。
201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51646萬元,比上年增長37.8%。其中,企業存款余額77124萬元,比上年增長63.0%;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23697萬元,比上年增長27.0%。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73734萬元,比上年增長30.9%。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43634萬元,比上年增長3.2%;中長期貸款余額122582萬元,比上年增長92.6%。
教育衛生
2010年,全縣普通高中2所,職業高中1所,普通初中1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小學109所,幼兒園52所。
全縣有中小學生25788人,其中普通高中學生2583人,職業高中學生2329人,初中學生6816人,小學生14060人。幼兒園在園人數9516人。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9.4%,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0%。
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24個,其中,醫院3個,衛生院18個,衛生監督所1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技術人員807人,其中執業醫師265人、執業助理醫師108人,注冊護士316人,藥劑人員78人,檢驗人員32人,其他衛生人員8人。
人民生活
年末,全縣63144戶,戶籍總人口207555人,其中農業人口170082人,非農業人口37473人。
2010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8元,比上年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175元,比上年增長25.4%。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155元,比上年增長12.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174元,比上年增長29.3%。年末在崗職工人數14542人,比上年增長0.9%,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1806元,比上年增長15.1%。
2010年全縣人口出生率14.3%,自然增長率9.7%,節育率91.0%,晚婚率49.6%.
注:公報中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旅游資源
自然人文景觀廣布。有課程南面積最大、物種最多、保護最好、開發潛力最大的陽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有幽深莫測、奇險瑰麗的聶都溶洞群;有山水旖麗,風光獨特的陡水人工湖,此外,還有王爾琢烈士墓、王陽明茶寮碑等豐富的人文景觀。
位于諸廣山脈南端,長江水系贛江源頭林區的全國南方重點林業縣。“中國竹子之鄉”江西省崇義縣,總面積2206.27平方公里,人口20萬人,是一個資源豐富,開發較早,潛力較大,亟待發展的美麗山城,森林資源得天獨厚。全縣“九分山、半分田、半分道路、水面和莊園”人均擁有林地16.5畝,全縣活立木蓄積量1023萬立方米活立竹株數5994萬株,森林覆蓋率85%,動植物種類繁多,是亞熱帶動植物的基因庫,被譽為“江西省綠色寶庫”。崇義通過山區綜合開發,將建立林業、礦業、建材、食品、旅游五大支柱產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山區經濟,把崇義建設成為贛江源頭、湘、粵、贛三省邊際綜合實力第一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