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縣位于四川南部,屬自貢市管轄,東鄰自貢市,西接樂山市,南連宜賓市,北靠眉山市仁壽縣、內江市威遠縣,地處長江上游、沱江、岷江水系之間的低山丘陵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距市區38公里,面積1598平方公里,人口70萬。有煤、陶土、天然氣、巖鹽等礦產。工業以機械、建材、鹽化工、食品、能源為主,是國家商品糧,優質柑桔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是四川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縣、文化先進縣和旅游大縣。
行政區劃
榮縣轄21個鎮、6個鄉:
鎮:旭陽鎮、長山鎮、鼎新鎮、河口鎮、古文鎮、度佳鎮、過水鎮、正紫鎮、保華鎮、雙古鎮、新橋鎮、望佳鎮、鐵廠鎮、留佳鎮、樂德鎮、雙石鎮、東佳鎮、來牟鎮、觀山鎮、高山鎮、東興鎮
鄉:于佳鄉、復興鄉、墨林鄉、雷音鄉、古佳鄉、金花鄉
歷史沿革
榮縣縣名,最開始是在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因為降榮州而名榮縣。境內山有榮德、榮梨、榮隱、榮陵;水有榮川。榮也就是梧桐,古代時縣境內的梧桐樹多,是“榮”名的來源。
舊傳西周時,榮縣境為榮公封國。因寧公佐武王有天下,名列十臣,有盛德留周,賜土于此。從唐太宗貞觀六年(632)起,隸屬榮州,名冶官縣。嘉慶《大清一統志》:“蓋以其有鐵山,出鐵置冶而名也。隋誤詒曰咨,冶咨字相類,《通典》、《舊唐書》、《新唐書》之《地理志》,又誤咨為資,則去本字遠。賴有《元和郡縣圖志》之言,始知其沿誤之因。”東晉起名冶官,唐代名資官。
辛亥革命前夕,榮縣成為第一個推翻清政府統治的縣,為辛亥革命在全國起義拉開了序幕。民國二年(1913年),實行以道統縣,榮縣屬上川南道(次年改稱建昌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復省,榮縣隸屬四川省。1978年榮縣劃歸自貢市行政區劃之內。
2005年6月1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5]52號)批準調整自貢市部分行政區劃:將榮縣的龍潭鎮、橋頭鎮、五寶鎮、蓮花鎮、成佳鎮、白廟鎮、章佳鄉、牛尾鄉劃歸貢井區管轄。調整前,面積1957平方千米,人口87萬(2002年)。調整后,面積1598.97平方千米,人口691751人。(戶籍總人口68.7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4.79萬人。)

歷史悠久
榮縣歷史悠久,古為黃帝之子青陽玄囂的封國,晉末置縣,宋代稱榮德縣,明代稱榮縣至今。榮縣更是人杰地靈,早在南宋時,愛國詩人陸游曾攝政榮州,盛贊榮縣“其民簡樸士甚良,千里郁為詩書鄉”。特別是到了近代,我國老一輩無階級革命家、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和思想家、民主共和倡導者趙藝西等人領導的“榮縣獨立”運動震驚全國,并建立了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縣政權,“首義實先天下”。
地理環境
境內地層區劃屬揚子區,四川盆地分區,威遠地層小區。位于川中臺隆、資威背斜西南段,屬四川中臺坳川南臺凸的一部分。
地形由丘陵、低山、平壩及溝谷組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多介于350—450米之間。最低288米,最高901米。地貌分區特征較明顯,由北向南波狀起伏,北部多為低山高丘地形,中部多為低丘、中丘、緩丘地形;南部多為中丘、高丘地形,平壩主要分布在沿河兩岸。
瓜瓢山在榮縣城西五十里。這里山巒起伏,云霧縹緲。遠觀高山與深谷相連,奇峰同絕壁比肩;近看青松林立,雜樹蔥郁,芳草萋萋,山花爛漫。即使炎夏季節,空氣依然濕潤清新,令人如入仙境,心曠神怡。瓜瓢山共有十余座山峰,主峰瓜瓢峰海拔746米,山巒面積700多畝。
縣境內長度6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80條(其中較大的有4條),總長1086公里,屬沱江水系的有旭水河、中溪河、威遠河三個流域,面積796.3平方公里;屬岷江水系的有沙溪河、越溪河,芒溪河三個流域,面積1161平方公里。
氣候特征
榮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降雨充沛,時空分布不均,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快、變化大、不穩定,常有冷空氣活動,冷暖無常;夏季高溫高濕,天氣炎熱,降雨集中,旱澇交錯,偶有冰雹;秋季降溫快、多綿雨、少日照;冬季溫暖、多陰天、寡日照、少雨雪、多霧、有霜凍。
多年平均溫度為17.8℃,以八月份最熱,月平均26.7℃,一月最冷,月平均7.3℃,歷年穩定通過12℃平均初日是3月22日,通過20℃平均終日是9月23日。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201.4小時,日照率27%,太陽輻射能量85.36千卡/平方厘米。據縣氣象局四十年資料:多年降水量為1012.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142天。降雨在地區和生長季節分布上,山區多,低丘平壩少,西北部多,東南部少,大春多,小春少。

自然資源
榮縣生態環境良好,土地資源豐富,基本能滿足農、林、牧、副、漁用地的需求。全縣有耕地面積83.9萬畝,人均耕地1.1畝。縣境內地貌以丘陵為主,兼有一部份低山和少數平壩。海拔高度多介于320-450米之間。土壤成土母質中以中生代侏羅系和白堊系紫色砂泥巖為主,除少數冷沙黃泥外,其它棕紫泥土、灰棕紫泥土、紅紫泥土、紅棕紫泥土、暗紫泥土占全縣總面積的90%。根據普查資料,榮縣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沖積土、黃壤土4個大類、9個亞類、60個土種,并經1097個土樣化驗分析,PH值在5.5-8之間,微酸性土壤占耕地面積的15.2%,中性土壤占32.8%,微堿性土壤占52%。
縣內有固休鹽礦兩處,即威西巖鹽礦、高山巖鹽礦;天然鹵水分布廣泛;氣田水主要分布在東興、墨林的威西氣田和白廟鄉境內。
威西巖鹽礦,位于縣西北。礦體呈層狀,賦存于中三迭系雷口坡組第1、3區段間的一套石灰巖中的硬石膏巖內,產狀平緩,傾角30º—5º,埋深800米—1800米,呈單斜層狀產出,厚度一般10—20米,氯化鈉含量>=95%。鹽礦在縣內分布面積201.88平方公里。礦層埋深700—1100米。巖鹽礦石儲量55億噸,其中巖鹽儲量53億噸。
高山鹽礦位于城東7.5公里,面積1.09平方公里。累計厚度2.5—4.4米,埋深1300—1400米,氯化鈉含量>90%,儲量186萬噸。
天然鹵水和氣田水:鹵水資源分布廣泛,礦化度高。伴生成分布的鉀、溴、碘、硼等含量達到綜合利用的工業指標。威西氣田的氣田水日產量達到2000立方米。伴生的鉀、銣、銫、鋰、碘、溴、硼、鋇等多種有益元素達到工業生產品位要求。
經濟概況
榮縣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森林覆蓋率24%,土壤肥沃,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組合協調,生物種類繁多,農副產品豐富,盛產糧食、生豬、水禽、柑桔、茶葉、蠶繭、花生、油菜、木本油料、藥材、木材等,有可開發量為2.1萬千瓦的水能,53億噸巖鹽,300億立方米天然氣,0.4億噸天然鹵水、氣田水,5億噸優質石灰石,4億噸高嶺石粘土,10萬噸優質鈣基膨潤土,0.5億噸石英砂等工業資源。工農業資源及配套的組合優勢,具有發展綜合商品農業和建設工業大中型骨干項目的優勢條件,開發前景廣闊。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已形成制鹽、食品、建材、化工、機械、能源、經紡七大工業體系,建成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瘦肉型豬基地縣、優質柑桔基地縣、優質茶葉生產基地,進入全國500個糧棉大縣,西部百強縣,全國產肉量100強縣,部分產品榮獲國優、省優稱號。現正大力發展名酒、名茶,獨特風味肉食品和建材、壓力容器等產業。
2003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6.32億元,比上年增長11%;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產值7.41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增加值2.13億元,比上年增長29.9%;農業總產值21.82億元,比上年增長6.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346萬元,比上年增長9.3%,實現一般預算支出31383萬元,比上年增長15.4%;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5億元,比上年增長18.9%,金融機構各項貸款10.6 億元,比年初增長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7 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2億元,比上年增長23.3%;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305元,比上年增加141元;招商引資實現2.8億元;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5.4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52‰。

旅游景區
榮縣是省級風景名勝區,有人文景觀32處,自然景觀20處,其中省級5處,市級2處,城東0.5公里有全國第二大佛——榮縣大佛,城北1.5公里有儲量5800萬立方米的雙溪水庫(雙溪湖風景區),城西南40公里有杪欏自然保護區,城東18公里有吳玉章先生的故居。目前,該縣擁有星級旅游涉外賓館、旅游定點單位、國內旅行社;旅游產品有獲全國金獎的“龍都香茗”特種茉莉花茶,旭水大曲等,名優果品,天府花生,光明粉絲等質優價廉,暢銷各地。
榮縣大佛:榮縣城東0.5公里有全國第二大佛——榮縣大佛,大佛寺內半山之上,有一尊巍峨的石刻如來坐佛佛像,世稱榮縣大佛。大佛依山崖鑿成,通高36.67米,頭長8.76米,肩寬12.67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其頭部長8.76米,肩寬12.67米,腳寬3.5米。是一尊如來佛像,僅次于樂山彌勒大佛,為中國第二石刻大佛。 榮縣大佛開鑿于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完工于公元1092年,歷時八年始完工。大佛的頭頂上方有一道石條卷拱護罩,上刻“大開覺路”四字;崖頂上還有磚閣一座,遠看像在戴在大佛頭頂上的寶冠。 大佛鑿刻完工后,即修有殿宇保護,根據《古今圖書集成》記載,時有“架殿十層,高四十七丈,闊十五丈”、“舊時寺門、抵今溪岸”。可見當時的恢宏氣勢,其后幾毀幾修,現存的殿宇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所建。1988年重建的大佛護身樓,是仿木仿古重檐歇山式建筑,既保護了大佛,又具游覽價值,逐層登樓近瞻佛容慈顏,從上到下盡觀大佛偉岸雄姿,鳥瞰榮城風貌,眺望遠山近巒。
雙溪湖風景旅游區:位于榮縣城北1.5公里。因地處東川、壽水兩溪交匯處而得名。雙溪湖是一座集農業灌溉、城鎮供水、防洪、旅游、發電及種養殖業等多功能綜合效益于一體的人工湖。湖區集雨面積80.25平方公里,工程征地面積5195.75畝(其中:工程占地788.78畝,淹沒土地3504.03畝,管護及其他占地902.94畝),總庫容58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380萬立方米;控制灌面21.6萬畝,年城鎮供水量500——2000萬立方米。水庫的建成可將榮縣城的防洪能力由5年一遇的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
桫欏谷:位于榮縣西南48公里的金花鄉境內,占地10平方公里,是古代造山運動形成的巨大漏斗型深谷,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桫欏自然保護區”。桫欏谷內有四方井、桫欏湖、銀盤山、老深溝四大景區。集桫欏、天然瀑布、湖泊、鐘乳石、蕨類植物、原始叢林于一體。有“昔日恐龍糧倉”,今朝“桫欏氧吧”之美譽。儼然一座天然的植物樂園。令人注目的是谷內現已開發出2萬余株位列國家八大一級保護植物之冠的桫欏。
除以上外還有其他地方值得一觀,如:花龍溝 、呂仙崖、牛頭寨、獅子寨、五龍寺 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