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西城區,隸屬于北京市,位于北京市西部中心區域。東與東城區相連;北與海淀區、朝陽區毗鄰;西與海淀區、豐臺區接壤;南與豐臺區相連。區境東西寬7.1千米,南北長11.2千米,總面積50.70平方千米。西城區下轄15個街道。西城區常住人口110.0萬人。
西城區是戰國燕都薊城所在地,遼、金、元、明、清歷代均為京都一部分。作為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地和800多年的建都地,是皇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融合區,是皇城文化、仕子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種文化高度融合的區域。西城區風景名勝眾多,著名的景點有月壇公園、歷代帝王廟、陶然亭公園、北京大觀園、醇親王花園、恭王府花園等。
【行政區劃】
西城區轄15個街道:
西長安街街道 面積4.24平方千米,人口7.45萬,政府駐六部口社區西絨線胡同甲7號,下轄13個社區
新街口街道 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11.44萬,政府駐西直門內大街128號,下轄21個社區
月壇街道 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14.91萬,政府駐三里河一區社區三里河一區5-7號,下轄26個社區
展覽路街道 面積5.9平方千米,人口14.14萬,政府駐文興街社區車公莊大街13號,下轄22個社區
德勝街道 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11.9萬,政府駐教場口街9號院丙9號,下轄20個社區
金融街街道 面積3.78平方千米,人口10.29萬,政府駐太平橋大街27號,下轄19個社區
什剎海街道 面積5.8平方千米,人口11.43萬,政府駐地安門西大街141號,下轄22個社區
大柵欄街道 面積1.3平方千米,人口5.66萬,政府駐石頭社區棕樹斜街26號,下轄9個社區
天橋街道 面積2.1平方千米,人口5.3萬,政府駐北緯路9號,下轄8個社區
椿樹街道 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3.51萬,政府駐樁樹園小區11號樓甲1號,下轄7個社區
陶然亭街道 面積2.14平方千米,人口5.52萬,政府駐新興里社區黑窯廠街22號,下轄10個社區
廣安門內街道 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8.75萬,政府駐長椿街感化胡同3號院12號樓,下轄18個社區
牛街街道 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5.07萬,政府駐牛街東里社區牛街8號,下轄10個社區
白紙坊街道 面積3.1平方千米,人口9.2萬,政府駐櫻桃園社區櫻桃二條8號,下轄18個社區
廣安門外街道 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11.3萬,政府駐廣安門外大街189號,下轄29個社區
【歷史沿革】
元
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東北部營造中都城。
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定名大都城。孛兒只斤忽必烈采用郭守敬的建議,引白浮泉水入城,匯流積水潭,開鑿通惠河直達通州,京杭大運河南至杭州,北至海子(積水潭),既解決大都城水源,又使大批漕糧貨物運抵京都。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占大都。將大都改稱北平。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將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
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遷都北京,改稱京師。
清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將內城漢人遷往外城。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滿清滅亡,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軍占領北京,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1949年初,北平市解放后,全市下轄20個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4月18日,政務院批準將北京市調整合并為16個區,今區境內為第2區和第4區全部、第5區之西半部及第13、第14區的一部。
1952年9月,市政府再次調整區劃,今區境內為西單區和西四區及海淀區、前門區的一部分,第2區更名為西單區,第4區更名為西四區。
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西單、西四二區合并為西城區。
1987年9月,北京市將朝陽區馬甸0.6平方千米劃給西城。
1958年4月1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前門區,其行政區域分別并入宣武等區,形成宣武區轄境,同時,將西單、西四二區合并為西城區。
2010年6月28日,經國務院批復,撤銷北京西城區和宣武區,設立新的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新西城區的行政區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城區位于北京中心城區西部。東以鼓樓外大街、人定湖北巷、舊鼓樓大街、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東街、南長街、北長街、天安門廣場西側為界與東城區相連;北以南長河、西直門北大街、德勝門西大街、新街口外大街、北三環中路、裕民路為界與海淀區、朝陽區毗鄰;西以三里河路、蓮花池東路、馬連道北路為界,與海淀區、豐臺區接壤;南以永定門西濱河路、右安門東城根、右安門西城根為界,與豐臺區相連。區境東西寬7.1千米,南北長11.2千米,總面積50.7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西城區處于平原區中的“北京緩傾斜沖積平原區”內,地貌單元由古永定河、清水河、溫榆河聯合沖積而成,全區處于該地貌單元的中部。地面高程30至50米之間,由西北向東南緩傾,平均坡度為1.2‰至1.3‰。景山為原北京城區的制高點。
氣候特征
西城區氣候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為12℃左右,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5.4℃,年平均降水量626毫米。
【交通運輸】
西城區位于北京市城區中心,交通便捷,規劃道路總里程為386.8千米,其中快速路26.6千米,主干路70.7千米,次干路99.8千米,支路189.7千米。規劃路網密度為7.6千米/平方千米。地鐵1、2、4、6、7、8、13、16號線經過區境。
“十二五”時期,西城區共建設道路22條、15.27千米,實現規劃道路248.7千米,規劃實現率為64.3%。城市道路通車里程達到348.2千米;路網密度達到6.9千米/平方千米。西城區快速路已全部實現規劃,主干路規劃實現率達82%,“十二橫九縱”的骨干路網格局基本形成。
2022年,西城區完成27條道路大中修和5項交通疏堵工程,治理自行車道27千米。新建立體停車樓2處,新增機械停車泊位811個,電子收費停車位9235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西城區各類學校共有191所,全年招生53894人,在校學生208481人,畢業生38363人。其中,小學58所,全年招生20420人,在校學生115516人,畢業生13427人;初中6所,全年招生14353人,在校學生40415人,畢業生11539人;高中36所,全年招生10250人,在校學生26142人,畢業生5870人;幼兒園84所,招收幼兒數8506人,在園幼兒數25168人,畢業幼兒數7315人;特殊教育學校2所,全年招生73人,在校學生323人,畢業生87人;工讀學校1所,全年招生12人,在校學生10人,畢業生8人。年內,全區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380個,新增義務教育學位10000個。
文化事業
西城區共有公共圖書館36個,總藏量240.8萬冊;其中圖書藏量達到227.6萬冊。區內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92處,其中國家級44處,市級67處。開展文化活動3338場次。
2023年7月24日,首屆中國北京動畫周閉幕式上,《中國動畫學會、西城區、中文天下簽署三方合作協議》簽約圓滿完成。
體育事業
西城區體育場占地面積256.5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33平方米。全區共有運動員4771人,教練員47人,裁判員1204人,社會體育指導員6112人。
衛生事業
西城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不含部隊醫院)705個;門急診人數2084.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4.6%。入院63.6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4%;出院63.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3%。120接救病人16.8萬人次,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346.7/10萬。
【歷史文化】
西城區是戰國燕都薊城所在地,遼、金、元、明、清歷代均為京都一部分。作為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地和800多年的建都地,西城區是皇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融合區,是皇城文化(故宮)、仕子文化(名人故居、各地會館,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及革命先驅故居)、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百項)、宗教文化(天基佛道伊五大宗教總部除基督教外均在西城)等各種文化高度融合的區域。
西城區擁有什剎海、大柵欄等18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占全市的45%。有北海、景山、恭王府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81處,其中國家級42處;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62項,其中國家級36項。
西城區同時聚集了大量國內頂級現代文化設施(國家大劇院、天橋藝術中心等為代表的營業性演出場所,以首都影業集團和新首都電影院為代表電影放映場所),2015年11月揭幕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是一個以音樂劇為主,包含話劇、舞劇、秀、演唱會、芭蕾及交響音樂會等多種演藝形式在內的綜合性劇場群;此外還擁有國家級文藝表演團體(國家京劇、國家話劇院、中央芭蕾舞團、中國廣播藝術團);博物館(國家地質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宣南文化博物館);孔子學院等文化交流機構。
【風景名勝】
月壇公園
月壇公園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西,月壇北街路南。月壇原名“夕月壇”,是北京五壇之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帝王秋分日祭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諸星宿神祇的地方。鐘樓、天門、神庫等古建筑均保存完好。月壇于1955年辟為月壇公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月壇公園占地8.12公頃,分為南園和北園兩部分。 北園以紅磚綠瓦的古建筑和規則式的道路為主要特征;而南園則以山石水池、迂回曲折的園路組成一個自然山水園的格局。
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也稱帝王廟,位于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31號,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始建,其原址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
歷代帝王廟,包括影璧、廟門、鐘樓、景德門、景德崇圣殿,景德崇圣殿東西兩側各有碑亭兩座均為黃琉璃簡瓦重檐歇山頂調大脊,和璽彩畫。景德崇圣殿后原有祭器庫五間,建國后被拆除。清室覆亡,歷代帝王廟開始廢棄。此后,歷代帝王廟先后由中華教育促進會、國民黨北平內三區黨部、討逆軍第五路軍總指揮部衛隊營、河北省國術館、中華博物學會使用。
1979年,歷代帝王廟公布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歷代帝王廟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然亭公園
陶然亭公園,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太平街19號,是一座融古代與現代造園藝術為一體的、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新型城市園林。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首都北京最早興建的一座現代園林,有“都門勝地”之譽。
陶然亭公園1952年建園,全園總面積56.56公頃,其中水面16.15公頃,是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園,國家級AAAA景區(點)。
北京大觀園 北京大觀園,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南菜園西街,是以影視拍攝服務為主,兼具觀光旅游、文化娛樂、休閑度假等功能的綜合性旅游區,被列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興建于1984年。
北京大觀園主要景點由瀟湘館、沁芳橋、櫳翠庵等多余處影視拍攝景觀組成,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是一座再現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大觀園”景觀的仿古園林。
在北京大觀園取景的電視劇有《紅樓夢》《還珠格格》《甄嬛傳》《上錯花轎嫁對郎》等作品。
齊白石故居
齊白石故居(Qi Baishi's Former Residence),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跨車胡同13號,中國近現代畫家齊白石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至1957年在此居住,現為齊白石后代及家屬住所,暫不對外開放。
齊白石故居占地面積204平方米,是一座三合院帶跨院的住宅。三間北房是“白石畫屋”,因屋前安有鐵柵欄,又稱“鐵柵屋”。齊白石故居是齊白石在北京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故居,對研究齊白石晚年生活及藝術創作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
1984年5月24日,齊白石故居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梅蘭芳紀念館
梅蘭芳紀念館,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原是清末慶親王奕王府的馬廄,后修葺成住宅,占地700余平方米,梅蘭芳于1951年至1961年在此居住,于1986年10月27日梅蘭芳故居改為梅蘭芳紀念館并正式對外開放。
梅蘭芳紀念館正院保存故居原貌,會客廳、書房、臥室和起居室內的各項陳設均按梅蘭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狀陳列。東、西展室為專題展覽,不定期更新展覽內容。外院展覽室,以圖片扼要的介紹梅蘭芳一生的藝術和社會活動。
1984年5月24日,梅蘭芳故居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梅蘭芳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醇親王府
醇親王府,又稱“攝政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后海北沿44號。前身是清康熙年間武英殿大學士明珠的宅第,清嘉慶四年(1799年)賜給永瑆稱成親王府,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賜給奕譞改稱醇親王府,清宣統元年(1909年)載灃被封為監國攝政王,又稱攝政王府。現府邸部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花園部分為北京宋慶齡故居。
醇親王府占地面積約40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府邸和花園(現為北京宋慶齡故居)區兩部分組成。府邸位于東側,主要建筑有街門、府門、銀安殿、寢門、正寢殿以及后罩樓;西側為王府花園,回廊曲折,亭、臺、閣、榭點綴其間。醇親王府是研究清代王府歷史和建筑形制的典型實物資料
。
1984年5月24日,醇親王府(攝政王府)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醇親王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慶齡故居(醇王府花園)
北京宋慶齡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后海北沿46號,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宋慶齡自1963年4月喬遷于此,一直工作、學習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于1982年5月29日對外開放。
北京宋慶齡故居原為醇親王府花園,建筑面積4100余平方米,庭院南、西、北三面均有土山,土山內側有由后海引入的活水,繞園一周。古建筑群以西是宋慶齡的寓所,兼辦公、會客,稱主樓。建筑群與南湖之間為草坪。南湖南岸有明代兩層樓建筑稱南樓。南山東側有箑亭;西側有聽雨屋。長廊連接南樓與北建筑群,長廊中有恩波亭。北京宋慶齡故居是收藏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的博物寶庫、研究宋慶齡生平事跡和思想的機構、弘揚宋慶齡精神的陣地、增進中外人文交流的平臺。
1982年2月23日,北京宋慶齡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3月27日,北京宋慶齡故居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原是清朝年間是恭王府的馬號,1963年至1978年郭沫若在此居住,于1988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1994年更名為“郭沫若紀念館”。
郭沫若故居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大門坐西朝東,為三間一啟式王府大門。大門東側建有磚砌一字影壁。門內為一座大型庭院,是故居的前院,前院的西南角建有翠珍堂。主體建筑位于庭院北半部,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前院為辦公區,后院為生活居住區。郭沫若故居展示了這位詩人、學者兼戰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學、歷史、考古、翻譯等領域中的成就和為和平運動所作的貢獻。
1988年1月13日,郭沫若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3月27日,郭沫若故居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榮譽稱號】
2016年,西城區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區。
2017年,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19年8月13日,入選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2019年9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20年1月9日,入選“2018年度健康城市建設示范市”。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名單。
2020年7月31日,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
2020年10月20日,入選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名單。
2021年4月29日,被教育部命名為2020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
2021年9月1日,被中國科協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示范期為5年。
2021年10月,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名單。
2021年12月2日,平安中國建設協調小組辦公室公示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縣擬授牌命名對象。
2021年12月31日,入選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名單。
2022年4月,團北京市西城區委被表彰為“北京市五四紅旗團委”。
2022年6月,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
2022年12月,獲評“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區” 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