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澧地處武陵山余脈與洞庭湖盆地過渡地帶,全縣轄18個鄉鎮(區),總面積1210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其中勞動力29.35萬,農業人口36.28萬,地形地貌以丘陵為主,是國家商品糧、棉、油基地縣,湖南省綠色食品基地示范縣。

臨澧縣城濱河路
臨澧縣位于湘西北,澧水中下游,東、西、南三面環山,東鄰津市,南接鼎城、桃源,西與石門毗鄰,北抵澧縣,地理坐標位處東經111°24’~111°49’,北緯29°17’~29°46’。南北長57.5公里,東西寬32.5公里,總面積120343.2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0.57%。境內山丘崗平縱橫交錯,太浮山高聳道水之陽,刻木山屹立于澧北西北,國道線207公路縱貫其間,地處常德的要沖。2006年,全縣轄8鎮9鄉1區,共314個村委會,25個社區居委會。全縣年末總人口43582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9072人,以漢族為主,土家族、回族、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僅占總人口的0.26%。
行政區劃
臨澧縣轄8個鎮、9個鄉:
鎮:安福鎮、合口鎮、新安鎮、佘市橋鎮、太浮鎮、四新崗鎮、停弦渡鎮、修梅鎮
鄉:杉板鄉、文家鄉、陳二鄉、柏枝鄉、烽火鄉、望城鄉、楊板鄉、官亭鄉、九里鄉
歷史沿革
晉置臨澧縣,以縣臨澧水為名。清置安�?h,因與江西重名,1914年復置臨澧縣。
臨澧,春秋戰國屬楚。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隸黔中郡慈姑縣。西漢罷荊州黔中郡置武陵郡,罷慈姑縣置零陽縣,屬之。三國吳永安六年(公元 263年),析武陵郡地置天門郡,隸零陽縣。兩晉隸屬未變。南朝宋天門太守零陽縣;齊、梁隸天門郡,分屬澧陽、零陽縣;西魏元廓二年(555),罷天門郡,置石門郡,隸之;陳隸石門郡,分屬石門、零陽縣。隋開皇九年(589),罷石門郡、隸澧州;大業三年(607),升澧州為澧陽郡,改零陽縣為慈利縣,分屬澧陽、慈利縣。唐武德二年(619),復澧州;開元二十一年(733),隸山南東道澧州澧陽郡。五代隸澧州,分屬澧陽、慈利縣。宋乾德元年 (963),屬荊湖北路澧州澧陽郡澧陽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隸湖廣行省江南北道澧州路,分屬澧陽縣、慈利縣;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路為府,隸荊南道澧陽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隸常德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隸岳州府,屬湖廣行省上荊南道岳州府澧州慈利縣。清康熙三年 (1664),改隸湖南省岳常澧道澧州直隸州;康熙九年(1670),隸岳常澧道;雍正三年(1725),隸岳州府;雍正七年(1729),裁九溪衛、永定衛和澧州地一部分,始設縣,取安福舊所名曰安福縣,縣城設裴家河(今城關鎮地)。民國3年(1914)1月,因與江西省安�?h同名,乃取壤聯澧水之意,改稱臨澧縣,廢府州,隸武陵道;民國5年(1916),撤武陵道,改隸湘江道;民國11年廢道,僅存省、縣二級;民國25年5月,臨澧劃人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治慈利);民國29年4月,湖南省設十個行政督察區,隸第四行政督察區(區治常德)。1949年7月24日,臨澧和平解放,隸常德行政公署(中間稱專員公署);1988年5月,地改市,隸常德市至今。

臨澧新農村建設
氣候概況
臨澧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冰凍較弱;日照充足,春季寒潮頻繁,秋季寒露風活躍;雨水充沛,但分布不勻,春末夏初雨水集中,并多暴雨,伏秋干旱常見;四季分明,季節性強。
自然資源
臨澧縣是湖南省西北部一塊開放的熱土,地處武陵山余脈與洞庭湖盆地過渡的丘陵地帶,轄18個鄉鎮,總面積1210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該縣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共發現礦產地50處,礦產21種(含亞種);石膏資源居全國前列、湖南省第一位、長江以南區域第一位,探明儲量為21噸。有 “非金屬之都”之稱。
臨澧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臨澧縣是楚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境內現存宋玉墓、宋玉城、申鳴城等文化遺跡,尤以九里楚墓群氣勢恢宏,聲名遠播。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設安福縣,1914年改稱臨澧縣。全縣名士輩出,人才代有,民主先驅林修梅、開國元勛林伯渠、文學巨匠丁玲都是臨澧這方熱土的兒女。
臨澧物華天寶,蜚聲三湘。臨澧歷來為山川秀美、水土葬膏腴、物產富饒之地,糧、棉、油等農產品在全國、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森林資源豐富多樣,林地面積86.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03萬立方,森林覆蓋率42%。全縣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尤以非金屬礦產最為突出,素有“非金屬礦之都”的美譽,石膏、硅砂、膨潤土在全國名列前茅,石灰石、陶土、原煤等礦藏數量非�?捎^,開采利用價值很高。
經濟發展
臨澧經濟發展,事業進步。改革開放以來,臨澧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億元,增長10.2%,實現財政總收入2億元,增長15.7%,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6億元,增長47.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農業以建設綠色食品基地縣為目標,突出綠色主題,狠抓結構調整,基本形成了“楊樹、果蔬、畜禽”三大主導產業,培育了楊板西瓜、官亭牌脆蜜桃等多個綠色食品品牌;工業圍繞資源優勢的轉化升值和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加快發展,調整步伐,以石膏、水泥、陶瓷為主的建材工業;以煙花鞭炮為主的傳統工業;以汽車零配件為主的機械制造業;紡織業、食品工業已發展成重要的優勢產業,培育了新廈牌水泥、雙龍山牌水泥、雙鳳山牌水泥、安福牌氣門、百味美牌植物油、中泰牌化纖等享譽省內外的工業知名品牌;基礎設施全面改善,涌現出了安福鎮、新安鎮、合口鎮、太平村等全國、全省的明顯鎮村。通信實現了城鄉程控一體化,網絡實現了無縫隙覆蓋;電力能源供應充足。近些年來,臨澧先后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文化工作模范縣”、“全國計劃生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范縣”、“全國‘兩基’教育工作先進縣”等光榮稱號 。
200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64.1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5億元,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22.3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增加值22.3億元,增長11.4%。第一、二、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0.7%、30.2%、29.1%。一、二、三產業結構為30:35:35。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201元(按戶籍人口),增長13.8%(現行價)。
支柱產業
石膏行業是縣上的支柱產業之一。根據湖南省地勘局403隊提供的資料,具有工業價值的石膏資源分布在合口、歇駕兩個礦區,總儲量C+D級202156.52萬噸。其中:合口礦區C+D級180076.52萬噸,屬特大型礦床;歇駕礦區C+D級22080萬噸,屬大型礦床。在兩個礦區總儲量中C級二水石膏48519.63萬噸,占總儲量的24%;硬石膏153636.89萬噸,占總儲量的76%。兩個礦區可分4—7個礦層,礦層累計厚度一般在60米左右,單層厚度在3.70—35.50米。礦層厚度大且穩定,實為罕見。石膏資源居全國第4位、全省第1位、長江以南區域第1位,探明儲量21億噸,資源量30億噸。截至今年三月,生產石膏56萬噸(一級膏1.8萬噸、二級膏2.2萬噸,三級膏52萬噸),灰巖礦150萬噸,磚瓦用粘土礦103萬噸,砂石188萬噸。全縣年產石膏粉6萬噸,紙面石膏板300萬平方米,石膏裝飾板20萬平方米,水泥116萬噸。去年實現礦產品的銷售收入9247.9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6%,實現礦業產值25974.6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3%。
區位優越
臨澧區位優越,交通發達。臨澧位于湘鄂走廊、洞庭之濱。南接常(德)—長(沙)經濟走廊,北鄰湖北宜(昌)—沙(市)沿江經濟帶,西倚張家界旅游經濟區,東環洞庭湖經濟圈,在500公里半徑范圍內,可輻射湘、鄂、渝、黔、贛、粵、豫、桂等8個�。ㄊ校�,覆蓋53個地級市,358個縣,2.2億人口。207國道縱穿南北,S304省道橫貫東西;枝、柳鐵路,石、長鐵路,洛湛鐵路穿境而過;澧水、道水通江達海;常德桃花源機場近在咫尺。 熱情好客的臨澧人民竭城歡迎臺、港、澳同胞和海外賓朋與客商前來觀光旅游,投資興業,共謀發展。(常臺)
交通狀況
�、惫�、橋梁、航道。截止2005年,境內有公路通車里程2406.097公里,按行政等級分,有國道1條,G207錫海線37.91公里,專用公路一條即T207臨崗公路23公里、省道1條,S304大慈線(1836)17公里,縣道190.322公里,其中X007新甘線ll公里、X015窯駱線 32公里、X017五合線15.22公里、X018高九線12.208公里、X020白珠線66.104公里、X022段伍線26.0l公里、X023齋牌線15.78公里;X066大新線12公里;鄉道44條322.336公里;村道934條1815.529公里。
⒉站場、港口、碼頭。境內有客運汽車站2個,其中,二級車站1個(欣運車站),三級客運站1個;有港口碼頭4座,年吞吐量2萬噸。
�、尺\輸。境內有客運運輸企業8家,貨運運輸企業5家,從運人員2600人。營運客車300輛,營運貨車800輛,出租車120輛,貨的100輛,農用運輸車1500輛。有營運線路76條,其中跨省8條,跨市6條,跨縣12條,區間班線50條,有渡船1艘4500噸位。
�、磋F路。境內有鐵路2條55.74公里,其中枝柳線,在境內長19.34公里,石長線,在境內長36.4公里,有鐵路客運站2個,旅客運輸量17.3萬人,有貨運站2個,年貨運吞吐量239.3萬噸。

湖南省臨澧縣第一中學
科技教育
全縣各類學校104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職業高中(職業中專)2所、初中17所、小學80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年末共有教職工員4386人。其中:普通中學部2265人,職業高中(職業中專)114人,教師進修學校39人,小學部1784人。全縣現有教學班1010個,在校學生46039人。其中:普通高中教學班148個,在校學生8738人;職業高中(職業中專)37個班,在校學生2014人;初中238個班,在校學生12774人;小學587個班,在校學生22513人;全縣獨立幼兒園53所,216個班,在園幼兒6557人;小學附設幼兒班65個,在園幼兒1776人。全縣在園幼兒共8333人。小學階段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初中、普通高中畢業生升學率分別為100%、93.5%、80.82%。
文化衛生
年末全縣藝術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檔案館1個。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年末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6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
全縣共有衛生機構451個,其中:政府常設機構22個,病床1100張,衛生技術人員1399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841人,注冊護士430人。每千人口執業醫生數1.9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為88.37%,參保人數達31.63萬人。
旅游資源
臨澧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大,“水如碧玉山如黛,云滿黃庭月滿天”的太浮山;“染人山色千堆翠,極目天光四壁空”的刻木山;水光瀲艷、山色空蒙勝太湖的官亭湖等自然景觀以及宋玉賜地、邑居和葬地遺址,開國元勛林伯渠故居,文壇巨匠丁玲紀念館等人文景觀,都是旅游開發的理想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