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盛產陶瓷、鞭炮煙花,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稱,位于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東界江西省萍鄉市,北連瀏陽市,南接攸縣,且緊鄰長株潭金三角經濟區�?偯娣e2157.2平方公里�?偯娣e2157平方千米�?側丝�100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來龍門街道。地貌以丘崗山地為主。
行政區劃
醴陵市轄4個街道、18個鎮、8個鄉:
街道:陽三街道、西山街道、黃泥坳街道、來龍門街道
鎮:南橋鎮、富里鎮、白兔潭鎮、浦口鎮、王坊鎮、王仙鎮、東富鎮、泗汾鎮、沈潭鎮、船灣鎮、大障鎮、賀家橋鎮、栗山壩鎮、神福港鎮、均楚鎮、石亭鎮、仙霞鎮、黃獺嘴鎮
鄉:東堡鄉、孫家灣鄉、清水江鄉、嘉樹鄉、板杉鄉、新陽鄉、官莊鄉、楓林市鄉
歷史沿革
據《古今圖書集成》:東漢析湖南地置醴陵。據《湖南地理志》:以縣北醴泉得名。據《史記》:“漢高后四年,封越以醴陵國為食邑。”以故國名縣。
西漢為臨湘縣地,高后四年(前184)封長沙王劉越為醴陵侯,“醴陵”之名自此始。東漢初置醴陵縣,屬長沙郡。元朝元貞元年升為醴陵州,屬天臨路。明洪武二年(1369)復降為縣,屬長沙府。民國初年屬湘江道,1937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長沙專區,1952年屬湘潭專區,1983年屬株洲市。
1985年5月24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5]76號)撤銷醴陵縣,設立醴陵市(縣級),以原醴陵縣的行政區域為醴陵市的行政區域。8月15日掛牌成立。
自然地理
醴陵市位于湖南東部,羅宵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緊鄰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崗地為主,平原占16%,水域占5%。
境內江河交織,均屬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淥水、昭陵河和澗江,水利資源蘊藏量為87462千瓦,地下水量16.3億立方米。市內共有大中小型水庫193座。
市境屬中亞熱帶東南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無霜期305-279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588-1321小時,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間。
自然資源
目前已發現的礦種有鈾、金、銀、鐵、錳、鉛、鋅、煤、石灰石、瓷泥等23種,礦產地117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6處。境內江河交織,均屬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淥水、昭陵河和澗江,屬中亞熱帶東南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無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間。水利資源蘊藏量為87462千瓦,地下水量16.3億立方米。市內共有大中小型水庫193座。
醴陵自然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占總面積57%,有樹種396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水杉、銀杏等13種,樹種以用材林、經濟林為主。1986年,油茶產量居全國第四位,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油茶之鄉”稱號。非金屬礦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螢石、粉石、石材等,金屬礦有金、銀、鉛、鋅、鎢、銻、鈾等。醴陵降水豐富,地表水充沛,境內地表徑流年平16.3億平方米;有淥水、昭陵河、澗江三個水系,大小河溪57條,總長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庫169座,大小山塘2.6萬口,發展淡水養殖業有著巨大潛力。
土壤成分以板頁巖為主,占47.8%;次為紅色粘土,占20.7%。植物資源豐富,具備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木生長的良好自然條件。瓷土、陶土、耐火泥、石灰石、沙石等非金屬礦產和鉛、鋅等金屬礦產蘊藏豐富。
經濟概況
2005年醴陵市實現生產總值121.9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4%,“十五”期間平均每年遞增11.5%;人均生產總值突破萬元大關,達12268元,比上年增加1122元。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億元,比上年增長6.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2.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1.3億元,比上年增長10.4%;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14.7:59.6:25.7。2005年,28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19.5%,同比提高5.2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5.29億元,比上年增長3.3%。
工農發展
2005年,醴陵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78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農業產值12.92億元,林業產值1.33億元,牧業產值11.96億元,漁業產值1.40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17億元。
糧食生產穩步發展。2005年,醴陵市農作物種植面積88.69千公頃,比上年增加1.16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種植63.93千公頃,增加0.98千公頃。糧食總產量47.25萬噸,比上年增長1.7%;蔬菜產量43.80萬噸,比上年增長0.5%;水果產量50812噸,比上年減少1797噸,下降3.4%。
養殖業快速發展。2005年,醴陵市肉類總產量95680噸,比上年增長9.9%;水產品產量18200噸,比上年增長1.1%。養殖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重為48%,比上年下降0.49個百分點。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效。醴陵市農業機械總動力42.13萬千瓦,完成各類農機技術集團承包132.4萬畝,其中機耕面積達56.7萬畝,推廣聯合收割機172臺。全年新建和整修水利工程1.21萬處,完成各類水利工程土石方1020萬立方米,增強了農業防汛抗旱能力。拓寬改造鄉村道路路基735公里,硬化路面130公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工業經濟加速發展。2005年,醴陵市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180.12億元,比上年增長2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56.4億元,增長28.8%;規模以下工業123.72億元,增長18.1%。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67.09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2.18億元,增長23.3%,工業產品產銷率97.8%,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兩大支柱產業保持較快發展。日用陶瓷產量158025萬件,增長27.1%,其中:出口72625萬件,增長29.1%;工業陶瓷209858噸,增長14.7%;鞭炮煙花998.51萬箱,增長16.1%。其中:出口583.15萬箱,增長17.0%。
基礎設施
教育事業取得新進展。2005年末,醴陵市擁有小學199所,比上年減少29所,在校學生48848人,比上年減少2929人;普通中學59所,比上年減少3所,在校學生70822人,減少1157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生升初中入學率均為100%,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7.6%。成功舉辦了一中百年校慶活動,南橋中心幼兒園的辦園經驗在全省交流推廣;淥江中學建設和一中校園擴建改造工程順利完工,完成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任務2.9萬平方米,有力地改善了農村教學條件。全年籌措“兩免一補”經費450余萬元,扶助貧困學生40832人次。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線達2780人。
文化、體育事業健康發展。2005年,醴陵市社區文藝、鄉村文藝、校園文藝、廣場文藝活動蓬勃發展;文化市場秩序不斷好轉,先后開展了網吧、電游、演出、音像、印刷等5項專項整治行動;“天然氣之光”春節晚會、醴陵一中“卓越百年”廣場文藝演出、市政協成立50周年“輝煌五十年”慶典演出等文藝活動成功舉辦。全年共放映電影4820場,學生觀眾100多萬人次,放映科技影片近200場次。參加省青少年游泳比賽獲金牌9枚、銀牌5枚、銅牌2枚;在省跆拳道賽獲金牌1枚、銅牌1枚;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獲1金6銀;省青少年田徑運動會獲6金;省橋牌賽獲銅牌1枚;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獲一個第四名。
衛生事業全面加強。2005年,加強了禽流感、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繼續推進;婦幼保健工作進一步加強;“降消”項目工程順利推進,開通了孕產婦搶救綠色通道,全年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1.79%;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31/10萬,新生兒死亡率10.44‰,嬰幼兒死亡率13.33‰。
廣電事業進一步發展。2005年,醴陵市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8.74%,廣播覆蓋率達95.75%,城區光纜用戶達3萬戶。
社會事業
各項社會事業有新的發展,科技工作圍繞“科技興市”發展戰略,抓好了27項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編制、實施;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星火計劃”獎1項,申請專利33項,增長57%。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初等教育進一步普及,教育質量得到提高。文化、廣播電視、衛生、體育事業繼續發展。
旅游資源
醴陵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勝古跡甚多。李立三、左權、耿飚、宋時輪等老一輩革命家及程潛、陳明仁等愛國將領,著名生物學家湯飛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響的科學家、知名人士都生長在醴陵這塊熱土上;農民瞿永壽被聯合國授予“國際杰出稻農”稱號。境內有風景名勝115處,其中,奇峰15處,洞穴22處,奇石30處,泉井48處。主要古建筑有賀家橋的云巖寺、市郊的清興寺、東門上的文廟、城東的梯云閣、王坊鄉的平山寺、西山的淥江書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馬背嶺的起元塔、姜灣對岸淥水河畔的財源塔和東堡鄉的袁氏貞節牌坊。豐富的人文景觀,為發展醴陵旅游事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